2010年5月28日晚,在加演的《旱天雷》欢快热烈的乐曲声中,历时七天的2010北京现代音乐节在北京音乐厅缓缓落下了帷幕。但热情的观众们却似乎意犹未尽,迟迟不愿离去。
让现代音乐深入人心,深入当下,这正是本届北京现代音乐节的主旨。正因为有着这样一个指导思想,北京现代音乐节在现代音乐创作及演出均不景气的今天拥有了一批忠实拥趸和越来越壮大的观众群,甚至音乐节几场重头的交响音乐会出现一票难求的局面。这与音乐节越发关注社会问题,并逐步向大众靠拢的努力是息息相关的。叶小钢教授在开幕致辞中强调,希望“让现代音乐成为引起公众对艺术、对生活、乃至对社会的重新关注、体验和认识的重要载体”。因此,本届音乐节力图在曲目的选择和内容的安排上尽量满足更广泛受众对现代音乐的接受力,同时也通过一些独特的视角和优秀的经典作品来引导和提高大众对现代音乐的审美认识。
本届音乐节的闭幕音乐会《音乐六方》就是以地缘政治当中参与“六方会谈”的各国为切入点,选取六国的现代音乐经典作品组成了这台音乐会,借以表达音乐家们呼唤世界的和谐稳定的心愿。这在朝鲜半岛局势日益紧张的今天似乎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音乐会上的六首曲目都具有非常强的可听性,美国作曲家约翰-亚当斯的《主席舞曲》是作曲家为他的著名歌剧《尼克松在中国》创作的一段简约风格的狐步舞,其鲜明的旋律性、活泼的节奏、丰满的配器以及和谐的音响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已成为广受欢迎的管弦乐队的现代曲目。而音乐会中中国观众最为耳熟能详的作品要数朝鲜的歌剧《卖花姑娘》序曲和《血海》组曲中的《赤胆忠心》了,悠扬的歌声和美妙的旋律立刻勾起了很多观众对过去时光的美好回忆,而对于不熟悉那段历史的年轻一代来说,这么优美的音乐也使他们在充满晦涩和先锋性音响的现代音乐创作的包围之中突然感受到一种清新的风格和深切的感动。本场音乐会其他四国作曲家的作品都体现出与民族文化深刻的渊源关系。日本作曲家黛敏郎的《舞乐》是为纽约城市芭蕾舞团委约创作的,曲中的两个部分以日本雅乐中的左舞和右舞风格为源泉,展现出宫廷乐舞多变的形式和磅礴的气势。俄罗斯作曲家罗宾-谢德林的交响音画《立陶宛传奇》则是对六百年前发生于波兰立陶宛交界地区的一场战斗史诗般画卷的描绘,打击乐不安而急促的节奏和嘹亮的铜管乐的声声号角衬托出战争的紧张氛围和战后满目疮痍的悲壮。而韩国作曲家赵皙衍的《好童王子》其创作灵感来源于朝鲜三国时代流传于高句丽王朝的好童王子与乐浪公主的传说。虽然这部作品的音响比起朝鲜的作品要“抽象”得多、“现代”得多,但第二部分3+3+2长短组合的8拍基本节奏模式能够让听众立刻捕捉到丰富而充满跃动感的朝鲜舞蹈音乐的风格韵味。最后一部作品是中国作曲家陈其钢的《五行》,这是作曲家对“水、木、火、土、金”自然界五大基本元素的诗意想象。特别是第一段中以流动的木管、竖琴、弦乐所营造的“水”的清澈透明的意象以及第四段中悠长的线条和背景中不时出现的留白都使人联想到中国水墨画中的意境。
现代音乐节的另外几场重要的交响音乐会都以独特的视角吸引了广大听众的兴趣,如开幕音乐会《我们时代的声音》除了奉献四首分别由中外著名作曲家创作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初及今年的委约作品之外,还为观众展示了“送校歌计划”的初步成果,邀请20位甘肃当地中小学生与我院附中合唱团共同演唱了由我院本科生新近创作的甘肃临洮二中和实验一小校歌,充分体现了本届音乐节努力面向社会大众,为更多人服务的目标。而这次校歌的演唱打动了全场的观众,获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北纬30度》音乐会则以地理及历史文明渊源为线索,选取了存在于这一古文明地带的中国、希腊、墨西哥、伊朗、埃及和印度作曲家的当代音乐创作,让听众对今天远东、近东以及非洲国家的现代音乐创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今年现代音乐与芭蕾专场中的重头戏《拉赫曼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的完整呈现则体现出这一现代舞蹈精品在音乐、舞蹈、灯光、服装以及布景的全方位完美结合。更具先锋性的《多少悬在半空中》则以极简的音乐、灯光和服装为舞蹈本身创造了无限的发挥空间,让观众们体验到真正高难度的现代舞蹈作品所带来的强烈感受。
本届音乐节首次推出的西藏题材系列作品则为听众带来了作曲家们在西藏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感受到的精神力量。其中叶小钢教授新近创作的《羊卓雍错》展现了美丽圣湖羊卓雍错平静的外表之下神秘而强大的自然之力。实验音乐剧场《出发-喜马拉雅》则是年轻作曲家们的勇敢尝试,以综合艺术的形式来表达西藏之地带给他们的心灵震撼。
本届音乐节的另一个焦点,由教育部、文化部支持,北京现代音乐节组委会发起并主办的“2010中国美育论坛”则是本届音乐节向进一步担负起社会职责的目标转型的直接体现,这也是教育及交流板块的重点项目。本次论坛受到政府及教育、研究等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云集了国内外知名的文化、艺术及教育界专家学者,主讲人包括德国著名后现代主义哲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美育艺术教育学科规划组组长周荫昌,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易中天,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委曾繁仁,美国著名作曲家、普列策奖获得者艺术家亚伦-杰-科尼斯等等,以及甘肃省教育工作者代表。在主题发言以及论坛研讨中,代表们针对中国目前对美的感知力、想象力及创造力的教育极度欠缺的实际状况,充分探讨了“美”对于艺术、音乐的重要性以及现实社会当中“美育”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这不仅体现了现代音乐节的艺术家们对社会生活的积极融入和对社会责任的勇于担当,同时也是为现代音乐及其他现代艺术培养潜在的欣赏者,为现代音乐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和未来。
2010现代音乐节还突出体现了对室内乐作品的大力推广。来自美国、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瑞士等国的优秀室内乐团以及本院的室内乐组合举办了包括“211室内乐作品推广工程”以及自年初隆重推出的“青年作曲家发展计划(YCP)”入选作品音乐会在内的17场室内乐音乐会,2场美国作曲家专场音乐会,内容涵盖了中外老、中、青三代优秀作曲家的力作。特别是年届80以上高龄的老作曲家们的新作品中强劲的活力和青年演奏家们的精彩演绎充分展示了室内乐创作及演奏近年来在中国的蓬勃发展。这些演出,加上7场大师班授课,以及包括美国著名作曲家及音乐理论家塞缪-阿德勒的经典教科书《配器法教程》在内的一系列重要音乐理论译著的出版都体现了北京现代音乐节一直秉承的引领高端学术发展的理念以及国际性的规模和影响力。
北京现代音乐节在已走过的八个年头当中逐步获得了国家教育部、文化部等各部委越来越多的支持。本届音乐节开始之前,教育部、文化部分别发来了贺电;在开幕式音乐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等领导同志以及我院院长王次炤、党委书记郭淑兰,副院长徐昌俊、周海宏、江小艾等悉数到场并观看了音乐会。在这些关注之下,北京现代音乐节不断扩展其内涵及外延,从音乐做到文化、教育、对青年艺术家的培养,以及对贫困地区的音乐创作支持等方方面面,为不同的听众群体提供了众多异彩纷呈的现代音乐题材,使每个人都能寻找到自己的所爱,同时也能通过音乐节不断了解新的音乐。在这个过程中,现代音乐正在真正地走入社会生活当中,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相信北京现代音乐节将在这方面越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