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3日至18日,第五届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分析论坛如期举行。这是一场音乐分析的盛会,26位博士的学术分享,3位教授的倾心讲授,30个学时的满负荷研习班,100余名参会人员的积极参与,10余位工作人员的全程跟进,架构了收获满满的第五届音乐分析论坛。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分析论坛(FMA)系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国际性音乐理论学术活动,也是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面向国际的开放性学术平台之一。自2011年始,FMA在作曲技术理论基础教学、研究生培养、理论研究等诸多方面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
7月13日上午8:30,论坛执行总监、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曲式与作品分析教研室主任向民教授主持了FMA开幕式,论坛总监、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郭文景教授致辞:“所有音乐活动,无论是创作、表演还是研究,都与音乐分析息息相关,比如音乐分析为我的创作提供技术支撑,为研究提供方法。”郭教授还回忆起上学时杨儒怀教授的作品分析课被称为全班的作曲大课,足见作品分析在音乐创作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中国音乐分析协会主席叶小纲教授致辞:“改革开放之初,中央、上海、武汉音乐学院诸多教授做了大量文献翻译工作,使学生读到了许多音乐分析文章,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当年的音乐创作。如今中央音乐学院举办音乐分析论坛,不只是为了学术圈的繁荣,更希望音乐分析能够推动整个音乐界的音乐创作。”
博士论坛 分享争鸣
此次“作曲及音乐理论博士论坛”(以下简称“博士论坛”)拟定了半开放式的主题,即“博士学位获得之后的……”, 旨在以跨学科、多角度、多层次的设置思路,通过要求发言者在既定时间内(每人十分钟)集中而有效地宣讲其观点及要义的形式,展示出“博士群体”的研究视角和关注焦点。在学术信息的展示、交流和分享的过程中,拓宽全体与会代表的音乐理论研究视野,以利于突破理论研究中的藩篱,促进学术发展。
鉴于此,参加此次博士论坛的与会者,其学理背景涵盖了作曲、音乐理论、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等各相关学科。在与会学者中,不仅有郭新教授、宋瑾教授、李诗原教授、姚恒璐教授以及中国自主培养的第一位作曲博士唐建平教授等卓有建树的专家,还包括了张萌、黄宗权等富于朝气的中青年学者直至去年毕业的李鹏程等新科博士,可谓年龄层次和学识层次丰富多样。
类别
|
分类方式
|
发言学者及宣讲题目
|
Ⅰ
|
音乐创作
|
1、唐建平《分析研究与创作实践》;2、常平《我对当代音乐创作中民族风格问题的理解》;3、宝玉《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复风格音乐创作实践——从周海宏< 给人信心与让人放心——作曲家的职业精神>一文谈起》
|
Ⅱ
|
对于教学、科研工作的思考及回顾
|
1、姚恒璐《学位的获取是事业的开端》;2、郭新《相辅相成的课堂教学与学术研究》;3、安鲁新《毕业后的工作汇报》
|
Ⅲ
|
关注于“中国”音乐文化及音乐创作
|
1、吴春福《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的曲式结构形态》;2、代百生《中国钢琴音乐研究的问题与难点》;3、马玉峰《百年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和声语言演变初探》;4、谢福源 《中国现代音乐中的“复风格”创作思潮》;5、杨正君《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的传统音乐结构思维》;6、葛瑞林(Julia Glenn)《语言学与音乐:语音学视角下的中国当代音乐分析》
|
Ⅳ
|
对某一作曲家或某一部作品的分析及评论
|
1、张萌《与众不同的文化抉择——从< 十一月的阶梯>看武满彻创作观念的嬗变》;2、康啸《论歌剧的综合分析观念——析瓦格纳歌剧》;3、黄宗权《用音乐刻画人性——郝维亚歌剧< 一江春水>的音乐技法及戏剧性构造分析》;4、李鹏程《潘德列茨基新浪漫主义音乐语言分析——以< 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为例》
|
Ⅴ
|
对于理论问题的思考及研究
|
1、宋瑾《中性化:多元音乐文化新样态》;2、李诗原《音乐分析及其意义生成的独立性》;3、徐文正《歌剧音乐研究的理论框架》;4、郑艳《音乐分析与符号学跨学科研究导论》;5、梁发勇《音乐分析的乌托邦——当下音乐分析发展趋向刍议》;6、彭程《俄罗斯现代音乐协会(АСМ)的历史与现状》;7、林昶《频谱音乐中的算法与音响实体之关联》;8、石磊《西方艺术音乐中的互文性》;9、周杏《北京音乐史(1840-1949)》
|
需要说明的是,出任本次博士论坛主持嘉宾的学术背景亦同样涵盖多学科,分别为:中国音乐学院民族音乐学教授赵塔里木、上海音乐学院音乐作品分析教授钱仁平、中央音乐学院作曲教授贾国平、中央音乐学院作曲及音乐分析教授向民。

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
精彩充实的博士论坛后,来自维也纳音乐与艺术大学的Gesine Schröder教授、来自柏林艺术大学的Ariane Jessulat教授为学员们带来了八场含金量十足的讲座。
Gesine Schröder教授讨论了异域音乐风格和“世纪末”维也纳人声与乐队体裁:“Liszt对艺术歌曲歌词的处理、Zemlinsky‘模糊的’配器、 Schoenberg创作Gesang时就已成型的交响思维;在特定历史语境下交响乐与室内乐创作思维的不同;如今听来寻常的和声,置于其创作的年代,或许会有完全不同的意义,任何理论的成立都是有历史条件的……”
Ariane Jessulat教授则从瓦格纳晚期歌剧作品中寻找半音和声与对位的模式,并探讨了门德尔松对瓦格纳音乐语言的影响:“异域情调中远方的定义,包括时间的远方与地域的远方;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爱情与精神上的自由高于一切,甚至高于上帝;奏鸣曲式就像个庙宇,它究竟有多大我们可以不在乎,但它从这扇门走向另一扇门的过程(即一个结构到另一个结构的音乐逻辑,笔者注),作曲家的音乐材料如何放在每一扇门里?这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中西并重 死学活用
研究京剧艺术,关注京剧艺术家,FMA始终坚持中西并重。从汉代“东海黄公”到唐参军戏,从宋元杂剧南戏到明人传奇再到花雅之争……中国戏曲的历史源远流长。“戏曲”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刘埙《水云村稿》:“至咸淳,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哇盛、正音歇。”而京剧,作为“中国戏曲三鼎甲”之榜首,是当之无愧的国粹。此次FMA邀请到京剧作曲家高一鸣先生,其讲座为此次论坛增添了一缕中国文化的精气神,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杨乃林教授主持了讲座,高先生从京剧音乐研究与创作的角度,对京剧唱腔音乐的历史与演变、样板戏创作进行了细致而生动的讲解,其分享的京剧作曲经验及语重心长之教诲,亦在心中长鸣——“吸收外来文化,请如入水之盐;对传统的学习应该死学活用。”
反观历史 走向远方
18日晚19:30,此次论坛的第二场音乐会,即FMA闭幕音乐会由北京现代室内乐团呈现。音乐会共上演了6部民乐室内乐作品,作曲家分别为方权一、姚晨、李滨扬、唐建平、贾国平、向民;演奏家分别是(按出场顺序排序):李沧枭(二胡)、李良子(筝)、兰维薇(琵琶)、刘凡赫(琵琶)、李娟(笛)、胡瑜(板胡)、陈冰野(打击乐)、董颖(笙)。室内乐创作与音乐会是论坛的最后一笔重彩,“西方现代音乐的作曲技术,唤醒了中国作曲家的意识,让中国的作曲家认识到,我们可以敢作敢为,可以探索音乐的创作,这是自我的觉醒。学习西方非常重要,没有他们的唤醒,我们很难往下走;但是每一位中国作曲家真的在做自己的事,一定要重视个体的创作。”贾国平教授在13日博士论坛上的精辟言论,用于总结此次FMA闭幕音乐会再合适不过。
“音乐分析论坛选题的出发点是中央音乐学院课堂教学的延续。”向民教授在此次论坛的最后一场讲座中总结到:“国内对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研究是一个相对的薄弱点,但它十分重要——因为它是承接古典、浪漫主义到现代派音乐的桥梁。当我们面对20世纪百年、21世纪十几年的现代音乐时,如何去判断?如何去衡量?更多的答案存在于扎扎实实的谱面分析,存在于历史。”
不忘昨日的来处,才能认清明日的方向。无论是音乐的发展,还是音乐分析的跟进,其本身就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正如Gesine Schröder教授所说:“任何理论的成立都是有历史条件的。”在研究“古典音乐”抑或现代音乐之时,终归绕不开历史,躲不了传承。然而,在历史与当今、分析和创作之间,总是存在着辩证关系,反观历史后如何走向远方?扎实分析后如何影响创作?此届音乐分析论坛着力在这些方面给予大家诸多共鸣与启示,以期在山重水复间寻找柳暗花明。
让我们相约第六届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分析论坛,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