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联合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德国汉诺威今日音乐协会举办的“2016当代音乐创作学术研讨会”日前成功落下帷幕。
此次研讨会于2016年7月7日—11日在中央音乐学院与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798艺术园区创意广场共同举行。研讨会结合“莱布尼兹国际作曲比赛暨第八届中国Con Tempo新室内乐作曲比赛”展开,包含了四场音乐会和一系列学术研讨活动。
四场音乐会分别为:《莱布尼兹国际作曲比赛暨第八届中国ConTempo新室内乐作曲比赛获奖作品中国首演音乐会》《独奏作品音乐会》《声音艺术作品音乐会》《室内乐作品音乐会》五场学术性研讨会的主要议题分别为“当代音乐创作新动态”“乐器表现力的探索”“声响艺术挑战与前景”“中国民乐在当代音乐创作中的意义”以及“当代音乐创作与音乐评论”。
7月7日晚的音乐会演出的作品是本届“Con Tempo新室内乐作曲比赛”获奖作品中国首演音乐会。先后上演了冯迪伦的《大江东西》(室内乐作品组二等奖)、王瑞奇的《没有窗户的房间》(室内乐作品组三等奖)、弗兰克•文杜里尼(Franco Venturini)的《动态——为独奏大提琴而作》(独奏作品组三等奖)、徐铮彤的《写在水上——为琵琶独奏而作》(独奏作品组二等奖)、谢鑫的《非自然的自然——为单簧管独奏而作》(独奏作品组一等奖)以及许德彰的《雾非雾》(室内乐作品组一等奖)等六首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本届评委从数百首参赛作品中严格评选出来的作品,获奖者可以说是当代青年作曲家中的佼佼者,获奖作品代表了年轻一代音乐创作的新思路。
7月8日的《独奏作品音乐会》,在三首获奖作品《写在水上》《非自然的自然》《动态》基础上,依次增加了贾国平的《葬花吟——为筝独奏而作》、约翰•埃卡特(John Eckhardt)的《选自
——为低音提琴独奏而作》以及本尔德•阿洛伊德•齐默曼(Bernd Alois Zimmermann)的《四首小品——为大提琴独奏而作》。三首刚刚得奖的新作和三首名作以交替对置的方式演出,展示不同时期、不同个性的作品,在作品的选择上同时也兼顾了中西乐器的搭配,展现不同乐器的表现力是这场音乐会的重中之重。
第三场音乐会主题是“声音艺术”,音乐会包含了三首ConTempo作曲比赛“声音艺术组”的获奖作品:约翰尼斯•S•西斯特曼斯(Jonhannes S.Sistermanns)的《887》、西尔维亚•西蒙斯(Silvia Simons)的《空间之诗》、温璧合的《远古的重聚》,另加娜塔丽娅•格罗滕胡伊斯的《流》。其中,获奖的三首作品已经在德国黑森州广播电台播出过,当日演出为中国首演。
最后一场音乐会为《室内乐作品音乐会》,出色的呈现了中西音乐文化的形态、审美差异及“传统-现代”的“对视”。音乐会以中国传统音乐潮州筝曲《诸宫调•粉红莲》(杨秀明演奏谱)开场,以贾国平创作于2014的室内乐作品《潋滟——为琵琶、长笛、单簧管、竖琴、打击乐、低音提琴而作》结束。既有“70后”姚晨的《思凡——为二胡与琵琶而作》又有德国年逾八旬的赫尔穆特•拉亨曼的《小托卡塔——为小提琴独奏而作的小品》。施托克豪森的《巨蟹座》(选自《黄道十二宫——12首星座旋律》,1975)和瑞扎•瓦力的长笛作品《歌》可谓典型的“西方音乐”,而方权一的《弄弦——为二胡与筝而作》和魏聪获得本届比赛“德国外交部中国青年作曲家特别奖”的《从0到1的旅程——为大提琴独奏而作》则有着中国韵味。组委会呈现了一场多元丰富的音乐会。
五场研讨会中,有三场研讨会是和音乐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主题紧扣着与其相联系的音乐会。在“乐器表现力的探索”的研讨中,德国汉诺威新室内乐团低音提琴演奏家约翰•埃卡特主讲了《低音提琴的新音响世界》,中央音乐学院琵琶演奏家兰维薇主讲《琵琶在当代音乐中的技术创新与音色探索——以刘德海< 秦俑>为例》。两位演讲者从演奏家的角度对中西两件重要乐器在当代音乐创作中的应用和探索进行了独到的讲解和示范。
中国电子音乐学会会长、作曲家张小夫教授主讲的《电子音乐的创新之路——从音符到声音的转换:从时间到空间的拓展》是“声音艺术的挑战和前景”专场研讨会的主要内容。讲座结合当天的电子音乐演出,讲述了电子音乐从技术特征到美学追求的方方面面。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向民教授的演讲题目是《民乐资源的再生与重塑》,对传统民乐如何在当代的创作中与新的观念、素材、技法结合作了全面的论述。
另外两场研讨会分别为“当代音乐创作新动态”(7月8日)和“当代音乐创作与音乐评论”(7月11日)。在首场研讨会中,作曲家温德青以《21世纪最新音乐流派——法国饱和主义与德国数理音乐》、旅德钢琴家谢亚欧以《钢琴与打击乐的结合——以柏林钢琴打击乐乐团委约作品为例》、音乐学家李淑琴以《当代音乐创作与非物质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作曲家李滨扬以《中国作曲家与流派》先后作了发言。发言嘉宾对当前音乐创作的新动向、新趋势以及当代音乐创作的“转型”问题作了基于各自专业立场的发言。
在末场研讨会“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与音乐评论”中,中央音乐学院宋瑾教授、上海音乐学院钱仁平教授、《人民音乐》张萌副主编分别作了《审美判断与质量判断的尺度》、《关于理论驱动与历史关照下的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研究与推广的思考和实践》以及《实践对理论的修正——当代音乐评论的三个基本属性》三个主题发言,引发了热烈的讨论。最后,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评论学会会长、中央音乐学院王次炤教授作了总结发言,为整场研讨会画上圆满的句号。
“2016当代音乐创作学术研讨会”立足于音乐创作和理论的关联,立足于音乐创作和表演实践,立足于音乐评论的作用与在音乐创作中的角色,这一理念使本次研讨会取得了巨大成功,其研讨和发言所讨论的主题必将对当代音乐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