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会:呈现学校改革开放40年音乐创作高峰作品和顶级音乐表演人才群体的实力
2018年12月10日、11日晚,由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两场“中国与世界——中央音乐学院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上演。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音乐学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杰出作曲家,他们是一个优秀的中国作曲家的集体,他们既扎根中国土壤,又具有国际视野,用自己的优秀的作品诠释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引领着中国乃至世界专业音乐创作新方向。第一场音乐会选取了这个作曲家群体中的秦文琛、陈其钢、谭盾、郭文景、陈怡、叶小钢的重要作品呈现,展示中央音乐学院在音乐创作方面的高峰作品。第二场音乐会则主要展现了中央音乐学院在音乐表演人才培养等多学科的中坚力量与优秀的新生力量。
第一场音乐会展示了六部大型交响音乐作品。作曲家主要是改革开放中央音乐学院培养的第一批被称为“新潮音乐家”群体中的陈其钢、谭盾、郭文景、陈怡、叶小钢的不同时期的重要作品,和这个群体的后续梯队中的领军人物秦文琛的新作。
六部作品依次是秦文琛的笙协奏曲《云川》(2017年)、陈其钢为双簧管和管弦乐团而作的《道情》(1995年),谭盾的胡琴协奏曲《卧虎藏龙》(2000年),郭文景的第二竹笛协奏曲《野火》(2009年),陈怡为小提琴与管弦乐队而作的《中国民族舞组曲》(2000年),叶小钢为女高音、男中音与乐队而作的《地平线》(1985年,刘索拉、叶小钢作词)。除《卧虎藏龙》外,均为我校指挥系陈琳教授携手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完成。
叶小钢的《地平线》作于1985年,是20世纪80年代新潮作曲家管弦乐创作中的一部优秀作品,1993年入选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20世纪华人经典”交响乐作品系列。这部作品带着非常鲜明的现代音乐和声特征和传统音乐的整体结构布局,气势宏大、旋律优美,对大自然及生命的赞颂体现了改革开放之初的艺术家“对人的自我价值的思考”。获1994年获得第十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金奖的我校声歌系教授袁晨野和旅奥女高音歌唱家宋元明演唱。
陈其钢的《道情》创作于这个新潮作曲家群体形成10年后1995年,作品取材陕北民歌《三十里铺》,作品起始将原民歌规整的旋律节奏上做了非常大的变化处理,作曲后半部分则还原民歌本来旋律呈示,独奏双簧管的恬静柔美被赋予了非常浓烈奔放的情感,乐队配合独奏表达极为细腻的多变,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好友的纪念,感人至深。 双簧管对中国传统管乐唢呐循环换气及装饰技法等的借鉴,使得演奏具有极大难度,香港青年双簧管演奏家郑智元出色的演奏了此曲。
谭盾的胡琴协奏曲《卧虎藏龙》是根据他获奥斯卡最佳原创电影音乐奖的同名影片的音乐再次创作,6个乐章体现了中国风的国际气派。作品充分发挥二胡、中胡旋律表现的长处,大段优美的旋律配合和声、音色、节奏复杂变化,再现了电影故事中的主要故事情节和场景,是一部中西文化融合的成功作品。
陈怡的《中国民族舞组曲》三个乐章分别为狮舞、秧歌、木卡姆,地域从广东、内蒙到新疆,旋律素材风格明显差异,在作曲家极为高明的旋律发展手法、和声和配器技法结构下,展现出三幅迥异的中国民族风情画卷。
中国汉唐盛世时期的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世界的和平之路、文化之路,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出恢弘大气的中华文化。新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作曲家们不约而同地青睐丝路为主题的创作。非常巧合的是这一男一女两位77级同班作曲家的两部作品中都选了丝路上的新疆民歌《阿瓦日古丽》为素材,《中国民族舞组曲》中的这个主题由小提琴完成,而《卧虎藏龙》中则是由中胡演奏,音色、变奏手法、配器等都形成非常鲜明的对比。两部作品都创作于2000年,都以融合中西而又鲜明的中国气派获得国际上的成功。著名二胡演奏家于红梅与作曲家谭盾本人、小提琴演奏家高参与指挥家陈琳,携手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堪称完美的演绎了两部作品,让人无比的享受。无论是爱乐者还是学术研究者,能在一场音乐会中欣赏这样有关联的两部作品,确实是一件幸事。
郭文景的竹笛协奏曲《野火》则又跨域了近10年,创作于2009年,作品分为快慢快三个乐章,创作上避免了传统意义上的竹笛清朗悠扬的旋律,笛子以不协和的大跳音程、不规则的跳荡的节奏,与乐队复杂的和声音响和织体变化进行对抗,成功的表达出愤懑、战栗、燃烧的野火的意象。当代最杰出的笛子演奏家之一、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唐俊乔精彩的诠释了这部涌动着不懈激情的作品。
秦文琛的笙协奏曲《云川》又是跨越了8年,创作于新时代的2017年。技法上体现出与上述几部作品完全不同的声音效果,微分音的大量使用,没有明确的旋律,作曲家认为“与其说是和声概念,不如说是一种声音的概念”,作品制造出一种气息绵延不断,音流时而气势恢宏的倾泻而出,时而细腻的萦回,造成非常丰富的音响层次变化。西洋管弦乐完全融化在中国传统艺术的大写意风格表达中,尽情的挥洒着汪洋恣肆的生命意识。笙在演奏技法上则是实现了对传统的突破,如和音规则,口内技巧,非常长气息的乐句,长达20分钟的高强度演奏,对演奏是个艰巨的挑战,中央音乐学院校友、北京民族乐团青年笙演奏家郑杨出色的完成了演出。
几部重要作品个性鲜明,体现了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新时代40年间,改革开放对中国作曲家的深刻影响。这几部作品都是强烈个性的张扬释放,但考察其创作时期,能明显的发现开放之初到全球化时代的差异性。从用西洋管弦乐技法组织结构中国音乐素材,到完全的解决中西音乐技法素材兼容性,实现以中国美学精神统御下的自由的形式上的创造;从改革开放之初走出去思考追寻自我价值的实现,到新时代从更加广阔的视角来回视脚下的大地。无论时空及艺术形式怎样变化,不变的还是厚重的中华文化底蕴和浓浓的中国情怀。音乐会的设计完美契合了“中国与世界”的主题。
第二场音乐会作品除了中央音乐学院校友、笛子演奏家曾永清的《秦川情》(创作于1991年),叶小钢的古筝独奏曲《林泉》(2001年),中央音乐学院新生代青年作曲家李博禅的二胡独奏《曾侯乙传奇》(2013年),其他均为西方浪漫主义时期的经典名曲。音乐会结束后在观众热情的掌声中,许昌、张立萍、迪里拜尔共同返场了《我爱你中国》,圆满的结束了音乐会。
本场音乐会主要是展示中央音乐学院在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方面的巨大成就。这些来自于指挥系、钢琴系、管弦系、民乐系、声歌系的顶级音乐表演家包括中年的戴亚、章红艳、张立萍、许昌到老一辈迪里拜尔,而更多是迸发出熠熠星光的新生代超强实力年轻指挥家、演奏家、歌唱家——许笑男、闫国威、琥珀四重奏、程皓如、陈曦、陈川、王传越、曾韵、梅第扬、居觐、陈琳等,以及成立刚一年的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
音乐会以“中国与世界”为主题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吸引了首都各界观众,很多观众以开展党组织活动的形式来观看音乐会,纷纷执党旗合影留念,成为国家大剧院门口一道独特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