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冬季学期

Latest News

新闻与资讯

中国与世界——中央音乐学院庆祝改革开放40年庆 系列报道三

  论坛:情怀与思想激扬 勾赜改革开放40年学校与祖国同向同行的辉煌办学成就和经验

  发展论坛分为五大板块,相继举行,包括央音作曲家论坛,研讨会一:传统优势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研讨会二:现代新兴学科的崛起与引领,研讨会三:高端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发展,研讨会四:特约主旨发言——面向实践、面向当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学科建设与发展。

  研讨会梳理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央音乐学院在高水平的音乐创作人才、音乐表演人才、音乐理论人才培养方面的辉煌成就,展示了中国特色素质型音乐教育体系和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中国电子音乐、提琴制作、艺术管理、音乐治疗等专业的创建发展,以及为教学服务的教务处、研究生处、学位办、图书馆、科研处、出版社、国际交流处等部门在管理服务理念、方式、硬件保障等方面随着学校学科发展和时代变化,不断推进改革,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彰显中央音乐学院在大学服务国家、服务社会发展相关的中外音乐交流、社会音乐教育、远程音乐教育、音乐考级等领域的勃兴发展态势。

  中央音乐学院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历程,表现在教学、科研、管理及相关学科领域有机一体的全面发展,论坛的举办将有助于全面总结学校改革发展成果和经验,为新时代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取得新发展提供决策。

  “中国与世界”研讨会专题一:

  传统优势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传统优势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的专题研讨会主要涵盖了指挥系、作曲系、音乐学系、管弦系、民乐系、声乐歌剧系、钢琴系及附中。参加发言的依次是指挥系副主任陈琳教授、作曲系主任郭文景教授、音乐学系副主任潘澜教授、管弦系副主任俞明青教授、民乐系黄河教授、声乐歌剧系副主任王宪林教授、钢琴系主任吴迎教授、附中校长娜木拉教授等先后发言,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本次周年庆组委会秘书长、论坛策划与总监安平教授主持,来自全国多所高等音乐学府的师生参与旁听。

  研讨会的内容主要围绕着中央音乐学院各系改革开放以来在学科建设和发展等方面的成就,包括发展历史、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成果、学生学业成果、学术影响、教学体系特色、对外交流和办学、重大学术活动等。

  这七个系和附中40年来取得的累累硕果,无愧于中央音乐学院作为国家重点艺术高校的地位。作曲系培养的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名扬的新潮音乐群体,保持到当代的源源不断的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作曲家。管弦系、民乐系、声歌系、钢琴系以林耀基、林石城、沈湘、林石城、周广仁为代表的一批享誉国际的教学专家团队,培育出一大批驰誉国际的优秀演奏家、歌唱家,国际国内获得重要奖项人数逾千。附中作为世界音乐家的摇篮,培养了吕思清、郎朗、王羽佳等一批批杰出音乐家。

  各系都非常重视中国与世界的学术交流、文化交流,通过把国际大师请进来,派出师生参加国际比赛和交流演出,向世界一流学校看齐。搭建学术与艺术实践平台方面,作曲系有北京现代音乐节和北京国际作曲大师班等,音乐学系有世界音乐周等,民乐系有中国民族音乐节等,管弦系有管乐节等,钢琴系有室内乐音乐节等非常丰富多样的实践平台。

  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方面,指挥系“现代指挥教学法”于2004年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获教育部教学成果二等奖,指挥系培养大批国际国内获奖的指挥人才,近年吸引了欧美的硕士生、博士生前来学习,被媒体称为“揭开了西方人到中国学习贝多芬的序幕”。作曲系推行导师双选制等,电子音乐作曲、视唱练耳专业建设等。音乐学系音乐史学研究时期的拓展,艺术管理专业、音乐治疗等专业的建设,音乐美学集体1993年获国家教委高等学校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等。钢琴系召开全国钢琴主课教学研讨会,不断拓展专业口径,如钢琴系手风琴、电子管风琴、古钢琴、爵士钢琴等专业的不断开拓建设。声歌系的歌剧排演等等。

  发言专家对发展经验进行了总结。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第一个五年时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体到中央音乐学院40年来的发展,正印证了这个真理。作曲系郭文景教授和音乐学系潘澜教授的总结颇具共性:树立为人才培养开绿灯的思维,面向世界的学术交流,加强学术与艺术平台的建设,积极推进教学改革,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这些做法也鲜明的体现在音乐表演、理论各系教学实践中。

  总的来看,改革开放逐渐宽松的学术环境,逐渐开放的思想观念,越来越多的有利政策,为各学科发展带来众多新的机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多学科发展方向齐头并进、增强中国与世界的理论与实践交流是各院系多年来的总体发展趋势。

  “中国与世界”研讨会专题二:

  现代新兴学科的崛起与引领

  “现代新兴学科的崛起与引领”研讨会共有全校各院系的十二位代表发言,依次是:音乐教育学院院长高建进教授、中国现代电子音乐中心张小夫教授、提琴制作研究中心主任郑荃教授、音乐学系音乐艺术管理教研室张媛媛老师、音乐研究所副所长宋瑾教授、钢琴系副主任曹晓青教授、继续教育学院陈晓龙副教授、现代远程教育学院副院长雅乌塔罗、考级委员会秘书长李小曼、作曲系外聘教师安德里·卡尔(奥地利)、指挥系外聘教师马克·贝雷依(意大利)、音乐学系外聘教师萨利特·达斯(印度)。所涉及到的专业和领域均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音乐学院引进或者创立的新兴学科的艰辛而辉煌的历程,特色鲜明的打上了改革开放的烙印。

  高建进教授介绍了中央音乐学院创建普及音乐教育专业,引进世界三大音乐教育体系,改革开放后二十年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素质型音乐教育体系的奋斗历程,形成了独树一帜、颇有影响的办学风格。2008年,“高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体系综合改革实验”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一等奖;2009年此项目又获得第六届高等音乐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同年被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示范中心,2018年《基于发展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实践与探索》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张小夫教授以“声音的足迹”为题,介绍电子音乐在中国的引入,30年来学科体系的建立、发展,取得的一系列成果,成为中国电子音乐开拓创新的缩影。郑荃教授通过回溯提琴制作专业30年来创建发展历程,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贡献。张媛媛老师介绍了14年来艺术管理专业在学科实践和支持中央音乐学院各种大型艺术实践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曹晓青教授以“走向世界的中国‘梦之队’——中央音乐学院手风琴专业”为题介绍了在中央音乐学院创建手风琴专业14年来的历程和辉煌成果。

  在大学服务社会发展,普及音乐方面,中央音乐学院积极作为。陈小龙老师介绍继续教育学院在近20年的发展中,实践全人教育理念,对社会音乐普及教育工作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雅乌塔罗老师介绍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开创中国的网络音乐教育新模式的历程及取得的丰硕成果。李小曼老师介绍了考级委员会在音乐社会考级体系探索建设方面的宝贵经验和成果,对服务国民艺术素养的提升,海外中国文化推广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这几个教育领域是在国家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伴随现代科技突飞猛进发展起来,带上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来自意大利、奥地利、印度的三位外籍教授的发言,谈及他们来中央音乐学院任教看到的体验到的中央音乐学院“开放性”“国际化”办学成果,这是对中央音乐学院改革开放以来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新兴音乐学科快速发展的极好注脚。

  “中国与世界”研讨会专题三:

  高端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人才培养的辉煌成果离不开教学管理部门、科研部门及周边服务部门的通力协作,可以说正是由于先进而有效的管理为教学提供了优质的软硬件的发展环境,才保障了中央音乐学院的辉煌铸就。改革开放40年来中央音乐学院在管理方面的经验尤其值得总结,因此,“研讨主题三:高端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板块的发言人是来自于学校教辅部门和研究部门,以及服务教学科研和对外交流的职能部门负责人,他们是教务处处长徐之彤教授、学位办副主任宋慧文、科研处副处长王新华博士、《中央乐学院学报》副主编高拂晓副研究员、研究生部主任柯扬教授、图书馆馆长何荣教授、出版社总编辑俞人豪教授、音乐孔子学院办公室主任刘月宁教授。

  徐之彤处长介绍了教务处伴随学校发展和科技进步,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保障学校办学理念和规则严格实施,尤其是新时代以来贯彻“课比天大“理念在教学管理、教学方案、课程开设、招生考试创新等方面的一系列举措。

  宋瑾副所长以“坚守学术阵地 建设一流研究平台”为题介绍了在21世纪初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艺术类的重点基地的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的一系列重大项目成果,及项目类型从“十一五”到“十三五”变化和未来发展趋势,凸显中央音乐学院引领国内、放眼国际的强大学术研究、音乐创作和人才培养的实力。

  宋慧文副主任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艺术硕士的设置、艺术学科门类的独立为艺术教育发展创造巨大发展空间,在此过程中被誉为全国艺术院校一面旗帜的中央音乐学院所发挥的引领推动作用。

  王新华副处长介绍了30年来,科研处立足国内、放眼国际,不断革新机制体制,激发科研活力,组织和培育创新团队,推进协同创新和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的诸多重大成果。

  高拂晓副主编以“和而不同 卓尔不群”为题介绍《中央音乐学院学报》自1980年创刊以来,紧跟时代发展办刊,全面反映学校科研和教学成果,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为教学和表演实践服务,成为引领中国音乐学术潮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期刊。

  柯扬主任以“稳中求进,助力高端人才培养”为题,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恢复研究生教育制度,研究生招生情况的变化,研究生部成立20年来在保障研究生招生规模和培养质量,新时代以来试点招生表演专业博士等重要工作。

  何荣馆长总结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图书馆围绕学校的教学、科研等中心工作,秉着规范管理、深化服务、进一步提升图书馆专业性、学术性的核心办馆理念,在部门结构的合理化重组、优化内外环境、拓宽图书馆职能、深化读者服务等多个方面均取得的突出成绩。

  俞人豪介绍了新世纪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成立以来,服务学校、服务社会、传播优秀文化,为学校成立以来积累的大量学术成果提供出版平台,为繁荣我国的音乐文化事业做出显著的贡献,近年来重点出版了《马思聪全集》《江文也全集》《赵沨全集》《廖辅叔全集》等一批高质量具有珍贵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的大型图书。

  刘月宁教授以“中国音乐的名片 文化传播的使者”为题介绍了2012年全球首家丹麦音乐孔子学院成立以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孔子学院办公室及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与体验基地为学校拓展丰富音乐教育资源、提升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深化中国与欧洲乃至世界音乐文化交流,创办“音乐孔子学院音乐节”等多个品牌项目,为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和中国文化的世界传播起到的重要作用。

  “中国与世界”研讨会专题四:

  学科建设与发展

  这个板块以“面向实践、面向当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学科建设与发展”为主题,由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秦文琛教授主持,杰出校友吕思清、声乐歌剧系迪里拜尔教授、音乐学系周海宏教授、国际交流处处长刘红柱译审相继发言,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教授做总结发言。

  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杰出校友吕思清做题为“传承央音精神 享受音乐的美好”的发言。他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感恩中央音乐学院严谨、高质量的教学,不断创新和国际化的发展定位,让他得到扎实、全面的音乐训练,作为“央音人”我们要传承发扬中央音乐学院的精神,我们有责任和使命让中国音乐更好的走向世界。

  声乐歌剧系迪里拜尔教授做题为“中国一流,走向世界——建立‘央音’声乐教学体系”的发言。她强调自己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受益者,分享了自己成长的经历,冷静地指出目前学校声乐专业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认为我们站在中国与世界舞台中央时,应更加珍惜自身的民族属性和文化传承,中国的歌唱家和声乐艺术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的、世界的认同。

  音乐学系周海宏教授以“走向实践的音乐理论研究”为题发言,分享30年来自己音乐心理学专业的学习研究道路,指出音乐“消费”——音乐欣赏的重要意义,指出音乐心理学在音乐表演、音乐教育等方面的重要指导价值。

  国际交流处处长刘红柱译审做题为“与世界对话 架起沟通桥梁”的发言,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学校建设,为国家的中外音乐交流与合作做出重要贡献。

  论坛的最后,中央音乐学院院长、指挥系教授俞峰做了简短但是振聋发聩的总结。他指出,本次活动总结了中央音乐学院各个专业、各个领域的辉煌的发展成就,感谢国家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政策,中央音乐学院的教学设施与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代表学校,感谢所有为之付出过努力、奉献过青春的人们。

  俞峰校长强调,从中央音乐学院的发展看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中国和世界已经融为一体,中国走到世界舞台中央。未来30年我们怎么发展,国家的艺术标准是什么?那就是,我们的艺术水准与我们国家当今世界第二的综合国力相匹配,我们的音乐事业能否做到?我们的任务就是,后40年要走到世界音乐教育的前列,甚至领先。俞峰校长最后引用邓小平同志的话“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号召广大师生校友为国家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实现中央音乐学院的目标继续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