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情怀与思想激扬 勾赜改革开放40年学校与祖国同向同行的辉煌办学成就和经验
发展论坛分为五大板块,相继举行,包括央音作曲家论坛,研讨会一:传统优势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研讨会二:现代新兴学科的崛起与引领,研讨会三:高端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发展,研讨会四:特约主旨发言——面向实践、面向当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学科建设与发展。
研讨会梳理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央音乐学院在高水平的音乐创作人才、音乐表演人才、音乐理论人才培养方面的辉煌成就,展示了中国特色素质型音乐教育体系和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中国电子音乐、提琴制作、艺术管理、音乐治疗等专业的创建发展,以及为教学服务的教务处、研究生处、学位办、图书馆、科研处、出版社、国际交流处等部门在管理服务理念、方式、硬件保障等方面随着学校学科发展和时代变化,不断推进改革,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彰显中央音乐学院在大学服务国家、服务社会发展相关的中外音乐交流、社会音乐教育、远程音乐教育、音乐考级等领域的勃兴发展态势。
中央音乐学院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历程,表现在教学、科研、管理及相关学科领域有机一体的全面发展,论坛的举办将有助于全面总结学校改革发展成果和经验,为新时代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取得新发展提供决策。
央音作曲家论坛:感怀时代厚赐 总结中央音乐学院优秀传统
央音作曲家论坛在开幕式后进行,这是本次活动最动人的、也是最值得期待的一场活动。参与论坛的是当代中国音乐创作的引领者、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受益者,中国音乐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77/78级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群体中的谭盾、叶小纲、郭文景、张小夫,及当今活跃在国内外乐坛的重要作曲家唐建平、贾国平、秦文琛、郝维亚。他们的作品既扎根中国土壤,又具有国际视野,在世界的音乐大舞台上,这些作品发出了属于央音的声音,更是中国人的声音。他们共聚一堂,讲述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心路历程,勾勒中央音乐学院优秀传统。活动由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主持。
77/78级大学生被你称为“黄金一代”,这是国家在中断10高考后迎来的第一批大学生,也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国家积聚了十年的人才一次喷涌而出,成就了辉煌的77/78级现象,谭盾、叶小钢、郭文景、瞿小松、陈其纲、陈怡、周龙、刘索拉、张小夫等就是音乐界的代表。1977年中央音乐学院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因为报名人数过多达到1万多人,中央音乐学院的六位教师看到众多有才华的考生远超原定录取名额,一大批优秀人才因为高考名额所限,要错失这次改变命运的机遇,于是果断上书中央,请求扩招,而邓小平同志立即批示,同意扩招。招生工作一直延续到1978年春,于是造就了音乐界的77/78级现象。
论坛上,77/78级作曲家们对改革开放、对学校表示了由衷的感谢。谭盾表示,没有1977年邓小平同志大笔一挥,也没有今天的谭盾。郭文景说,特批使得作曲系在原有名额上扩招了2倍多,他和张小夫均感谢扩招、感谢母校有真知卓识、有大爱之心的纯粹真挚的老师,他们才有机会到中央音乐学院来学习,“因为改革开放,面向世界,我们取得了很大成功,感谢这个时代、感谢学校,成就了我们。”唐建平说,我们看到改革开放以来的这一批作曲家用他们影响世界的作品已经交出了很好的答卷,时代、历史文化构筑的这个平台对于作曲家的发展非常重要,个人的努力和才华离开了这个时代背景和文化将一事无成。我们受了这个时代和中国历史文化的恩惠太多了,我们幸运的处在中央音乐学院这样高的一个平台上,我们有责任做出我们的努力。面对未来,我们应该有更开放的心态。
作曲家们畅谈中央音乐学院的优秀传统。回忆起自己上学时的体会,郭文景说,母校成就了我们,现在回忆起来我的老师们,李菊红、李英海、苏夏、吴式锴、于苏贤、苏夏、赵宋光……都有一个共同点——“孩子气”,那是一种极其纯粹、真挚的精神状态,一心扑在教学上,遇到他们是我一生的幸运。张小夫深情地回忆说,老师们毫无保留地把一生所有的理论知识和创作经验传授给我们,难忘杨儒怀等老师连夜为同学们手抄油印讲义,正是这种爱激励我们拼命学习。85级校友的俞峰校长回忆年青时代的成长,他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有”好老师标准,我们首先做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我们成长历程中老师领导对我们付出的就是无私的关爱和帮扶。
贾国平说,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最深刻的感受就是“爱”,正是老师们的仁爱之心,所以老师们普遍在教学上强调了一个“严”字,那是一种非常严苛的技术训练。对此,俞峰校长作为85级本科校友深有体会,他分享了上学时的小故事。年少的他们因为苦于作曲课的作业要求太高太多,他一度受同学们委托去找学校领导反映情况,这懵懂的年少时代的故事引起了现场一片会心的笑声。唐建平也分享了他随苏夏老师学习的故事,苏夏老师对创作要求极其严格,教会他树立一个意识,就是要做艺术上的巨人,追求最好的。人的能力是有大小,但是要有底线思维,学会拒绝,对不好的东西要说不,艺术上才可能进步。秦文琛之后也提到,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这批优秀作曲家们对于艺术追求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继承。郝维亚说,中央音乐学院特别重视传统,从作曲系的教学来说,来说无论创作风格有多大差异,但是传统作曲四大件基本功的训练要扎扎实实,要努力大量的做作业。贾国平说,因为这样的严要求让我们有不倒的资本,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有底气参加世界上的各种级别音乐比赛并获奖。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就是用这样的严苛教学,让学生打下了非常扎实的基础。
贾国平说,老师们不仅有“严”,还有宽容,老师鼓励学生在创作风格上大胆突破,提倡多元化的理念,这也是我们的优良传统。
正是这样的教学,造就了那个时代的优良学风。谭盾、郭文景、张小夫回忆他们发奋学习的故事。谭盾和郭文景回忆起当时同学们在学习上奋力拼搏,在图书馆抢书、借书看的事情,让人不禁莞尔。张小夫说他们的班长经常去和校长“谈判”给他们开绿灯,延长课室开放时间。
优良的教风、学风和坚持原则又不失灵活的管理是中央音乐学院的优良传统。郭文景深情的回忆自己高考往事,赞誉感恩中央音乐学院的老领导即坚持原则又不失灵活性,使他得以参加高考,他在这个学校的最大的感受就是:“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时,你会发现,一切都为人才开绿灯。”谭盾满怀感情的说:“中央音乐学院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学校之一,我不敢想象,如果这个地球上没有中央音乐学院,我还叫谭盾吗?是在学校的点点滴滴,成全了我的音乐道路。” 叶小纲谈及中央音乐学院精神的传承。首先,他以赵宋光先生的事迹为例,强调无私的为国家做贡献的精神要传承下去。第二,对于创作,要不拘一格,打破传统,创造自己的声音,这种精神要传承下去。第三,时代在变化,但是面对命运的安排要始终发扬拼搏精神,这种要精神传承下去。这都是中央音乐学院最有价值的传统。希望新时代的老师同学们能把这个优秀传统传承下去。
谈到如何立足中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作曲家们的期望发人深省。谭盾说,作为音乐家,心一定要沉下来,沉下来学习;你来中央音乐学院学习的目的绝不是为了谋生,作为“央人”要有大格局,要有使命感,要沿着生命的震荡和韵律去找生命的地图。唐建平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40年来中央音乐学院发展的这么好,能够成为世界一流音乐学院中的佼佼者,独树一帜,因为中国作曲家有两个文化渊源,既有东方文化的古老传统,又有新时代的独特的能量,尤其是改革开放,让大家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这两种文化使我们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更多一些。贾国平指出:“我们现代的40年是为了下一个40年,我们现在正处于中国音乐的转型时期,中国音乐创作正朝着更加美好的势态上发展。今年,在学校的支持下我们做了中国作曲家集体在美国的第一次发声,7部作品在林肯中心上演,6部作品在卡内基音乐厅上演。迈进新时代,未来40年,我们还是要以集体的力量出现在国际上,我们将有新的机会,中国作曲家在世界上的可能会地位凸显,成为独树一帜的艺术品牌。
俞峰院长做了总结发言。他说,改革开放给中央音乐学院、给我们每个人的发展和国家事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最重要成果就是思想解放。解决当代问题还是要坚持解放思想,我们要勇于超越自我、超越前辈,我们要培养新时代中国音乐的领军人物、旗帜性人物,创作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高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