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清阳曜灵,和风容与。随着工作人员敞开寺院的拱门、人们鱼贯而入,此次智化寺京音乐采风实践便开始了。本次活动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党总支书记吴晓萍教授、音乐学系中国传统音乐教研室主任王宇琪教授负责,以参观智化寺古建、欣赏智化寺京音乐演出以及与非遗传承人近距离交流学习为主要内容。通过视听结合的体验方式,令我们陶醉于智化寺的古朴文化之中。
一、观古建
智化寺建成于明代正统八年(1443年),至今完整保存了四进殿宇:依次为山门、智化门、智化殿、如来殿/大佛阁以及大悲堂等。寺内建筑均使用有“镇火”寓意的黑色琉璃瓦,红色外墙,多以金色装饰相衬,外型考究、令人赞叹。
踏入山门,映入眼帘的是两侧相对而立的鼓楼与钟楼。鼓楼负责寺院起居与行事,钟楼则存有铜钟,并开设图文并茂的钟鼓展。
伴随着胡庆学老师生动的介绍,我们在智化门中学习了智化寺的历史沿革。这座古朴建筑所承载着的种种故事,如画卷般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历史人物变得近在咫尺,古老的文化在我们心中从此立体、鲜活了起来。

|
智化门 |
紧接着我们来到藏殿,抬眼便见一具精美、高大的明代转轮藏。这一珍贵的转轮藏高约4米,呈八边形。每一面都有九排五列的抽屉用于存放经书,而每一抽屉表面都浮雕一尊释迦佛像。我们惊叹于它的精湛工艺难以自拔,又在了解转轮藏中特殊的制作材料、绘画雕刻与文字雕刻后,为这座殿宇超凡的文化价值所深深震撼。

|
藏殿转轮藏 |
而后我们来到智化寺中最大的殿宇,一楼如来殿、二楼万佛阁。向内望去,一楼如来殿供奉着释迦如来本尊,左右两侧有梵王、金刚相对而侍。楼上供奉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释迦牟尼佛。殿宇内壁遍布佛龛,供奉木质漆金小像9000多尊,这也是“万佛阁”名称的由来。辉煌之余,我们也为万佛阁与智化殿顶部的藻井流落美国多年至今未归这一憾事感到惋惜……
二、赏古乐
在参观智化寺的主要建筑后,我们聚集在智化殿前欣赏由智化寺京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胡庆学及京音乐乐队老师们带来的演奏。胡庆学老师首先介绍了智化寺京音乐的历史发展与传承方式,后详细讲解了主奏乐器管子与笛、笙、云锣、鼓等伴奏乐器的特点。在引人入胜的导聆后,便带领乐队开始了精彩的演奏。

|
京音乐乐队演奏《金五山》 |
《金五山》,是智化寺京音乐的经典作品。它以打击乐作引,随后在悠悠吟唱声中加入众吹奏乐器。演奏中,乐师的沉稳气息与京音乐的从容相交汇,在循环中孕育着变化,似乎酝酿着某种蓄势待发的惊喜,令人在屏息凝神中按耐期待。古朴的音乐荡漾在寺院中,不仅令央音师生沉醉其中,也引得正在参观的游客们驻足静听。这一刻,我们在音乐中彼此共情。
演奏结束,央音师生与各非遗传承人展开热烈的讨论。在交流中,我们收获更多有关智化寺京音乐的历史知识,更深刻地认识到该音乐形式的艺术价值。一些并不熟悉京音乐记谱的同学,也在实践中对工尺谱有了初步的了解。活泼的氛围中,本次采风活动圆满收束。
此次智化寺采风实践令参与者们更真切地认识到寺文化与京音乐的魅力,亲身感受到它们独特的意境与平和的生命力。并引导着我们以同样的耐心对待其它具有宗教色彩的艺术形式,在静心感受音韵的萦绕后,为它们撕下“恹恹欲睡”的标签。梵声引幽步,香散乐未消。相信智化寺文化与音乐,会为更多人所熟知、喜爱与弘扬。
文/张雨桐
音乐学专业22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