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传音”中国地域文化系列音乐会·壹
敦煌 · 乐画
音乐会介绍

“敦煌·乐画”主题音乐会汲取敦煌壁画中的灵感,在一场亘古与现世的碰撞中,探索时空中的奥秘。
第一篇章,一首词赋《倾杯乐·敦煌》徐徐推开封锁敦煌壁画的历史之门,古曲《倾杯乐》浅唱低吟着动人的敦煌故事;
第二篇章,《丝路飞天》、《鸣沙》、《丝路驼铃》三首曲目将壁画中的乐器——琵琶、笙和阮跃然呈现于现实中,让观众感受到时空交错的魅力;
第三篇章,《迁想飞天》、《遇见神鹿》、《敦煌新语》通过流动的音乐让壁画“动起来”,实现了活态传承。
新作品介绍
本场音乐会展现了当代青年对敦煌文化的理解和印象,观照青年作曲家以地域特色文化为素材的作品,选取《迁想飞天》和《鸣沙》两部新作品上演。
新作品《迁想飞天》

留沙的残骸静止在壁画的表面,飞天舞动的线条却始终在畅想中变幻。在中国佛教文化中,敦煌飞天的造像是现实艺术和人们精神追求的融合体。
《迁想飞天》一曲由中央音乐学院青年作曲家安冬妮所作,以敦煌莫高窟盛唐321窟双人壁画为灵感来源。飞天曼妙的舞姿和线条使音乐流动性极强,琵琶的运用和模仿马鸣的声音体现出敦煌的西域历史性,弦乐器的交织配合让向往和畅想不断向最高点推动。音乐中的飞天体现了我国古代人们对自由、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永恒的真挚渴望。
新作品《鸣沙》

黄沙卷卷,笙乐悠悠,安静流淌的旋律好似敦煌故事的娓娓道来。
《鸣沙》是由中央音乐学院青年作曲家张雅轩创作的笙与打击乐二重奏。打击乐通过模仿风声、黄土卷席之声等,与笙相配合,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黄沙敦煌图”。漫漫的黄沙积淀着沧桑的岁月,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感。笙浑厚的声音深沉地讲述着久远的故事,音乐中切分和附点的节奏型模仿着敦煌乐舞的节拍。《鸣沙》此曲具有强烈的历史叙述性,呈现出壮观敦煌的画面感。
文:杨卓然、赵晗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