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辅叔(1907—2002),原名廖尚柴,出生于广东省惠州市一个深受维新思想影响的书香门第,从小跟父亲读古文,学文学和史学。青年时代,在其兄青主(廖尚果)的影响下,他投身国民革命,因参加共青团,在“四一二”政变时被学校除名。1927年,廖先生参加了震惊中外的广州起义,后随青主辗转香江,隐蔽沪上,服务于传播进步思想文化的X书店。其间,他研读中国古典文学,进修德国语言文学,开始广泛接触西方文化和欧洲古典音乐。
1930年,受萧友梅先生聘请,廖辅叔到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图书馆工作,后于1934年任校长办公室文牍(秘书)。在音专期间,他开始涉足音乐研究,并在《乐艺》《音乐教育》等刊物上发表文章。业余时间,他随华丽丝学习钢琴,随俄罗斯音乐家佘甫磋夫学习大提琴,还曾为黄自、江定仙、陈田鹤等作曲家创作歌词。抗战爆发后,廖先生再次投身民族解放事业,在广州第十二集团军、第四战区政治部、军委政治部等单位任职,以文为器,与日寇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1946年,廖先生受聘为南京国立音乐院教授,任常州幼年班班主任,教授国文与音乐欣赏课。其间,他为同学们的生活学习东奔西走,日夜操穷,在共患难中结下深厚的师生情谊。这些学生日后大部分成为了新中国第一支管弦乐队——中央乐团的骨干,或登上音乐艺术院校的讲台,成为音乐界的栋梁之才。
1950年,廖辅叔被聘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除教学工作之外,还参与苏联歌曲的译配,翻译民主德国和前苏联的音乐论著。1956年,他与张洪岛、汪毓和等共同筹建了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同年,作为德语资深专家,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的翻译工作。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出版了《中国古代音乐简史》。1979年,出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国文代会。1981年,他与杨萌浏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选定为全国首批音乐学博士生导师,先后任全国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化组成员、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四届理事及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史学会顾问。2001年,廖辅叔荣获中国文联、中国音协授予的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
在近80年的学术、教育生涯中,廖先生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笔耕不辍、诲人不倦。他的《中国古代音乐简史》是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对中国音乐的发展进行研究的经典之作;他翻译的《瓦格纳论音乐》近40万字,惠及后学,是中国西方音乐史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他开拓了“中西音乐交流史”学科分支,领衔承担文化部重点科研项目,培养了我国第一位音乐学博士陶亚兵;他以历史见证人和研究者双重身份撰写的论文集《乐苑谈往》和《萧友梅传》,回忆了他所认识的音乐界师长同仁,为近现代音乐史研究提供了鲜活、可信的史料。此外,他平生诗词结集《兼堂韵语》、词学研究专著《谈词随录》饮誉海内外词坛,所译德国诗人席勒的戏剧《阴谋和爱情》,也被誉为信、达、雅的范本。
廖辅叔先生是文艺报国的革命先驱,他德艺双馨、淡泊名利、虚怀若谷,是从师从教的典范,为世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