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系

Musicology

音乐学系

张洪岛教授

信息来源:音乐学系 发布日期:2025-08-31 12:43:01 更新日期:2025-09-01 22:32:48


张洪岛(1913—2020),我国著名西方音乐史学家、翻译家和音乐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首任系主任。他于1913年9月12日生于河北省沙河县。1928年,考入北京朝阳大学法科。大学就读期间,他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先后学习小提琴、和声与作曲,自修音乐理论知识,并于1929年大学期间在《新乐潮》发表《音乐与人类进化之关系》《俄国国民乐派》《脱拉法陶莱》三篇音乐论文。

1931年秋,张洪岛受聘于天津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音乐系担任小提琴教师,并开始教授中、西音乐史。在此期间翻译出版了德国音乐家俾托维斯基(Bytovetsky)的《小提琴演奏法》;1932年,同张秀山合作翻译出版《歌唱作曲法》,以文言文编写《中国音乐史》和《西方音乐史》两部教材,并在《音乐杂志》撰写《和声美的追求》;1933至1934年,在《女师学院期刊》上先后发表文章《歌剧浮士德》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1936年,翻译出版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实用和声学》。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洪岛经艰难跋涉来到重庆。1940年10月至1942年7月,担任《乐风》杂志编辑;1941年8月在青木关国立音乐院任教,后任教授兼管弦乐组主任和附属管弦乐团副团长。1944年8月专任白沙国立女子师范学院音乐系主任两年。在五年中,他教授小提琴演奏、西洋音乐史、音乐欣赏、乐理、和声、复调、键盘和声、英语和意大利语等多门课程,还在重庆、北碚、青木关、白沙等地举行小提琴独奏会。他所创作的管弦乐伴奏合唱《怀北平》公演于重庆国泰剧院,还在《乐风》《音乐月刊》《新音乐》等刊物上撰写多篇音乐论文与译文。1944年,翻译出版德国音乐学家保尔·倍凯尔(Paul Bekker)的《音乐的故事》。

抗战胜利后,张洪岛于1946年8月赴任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并代理系主任。1947年10月前往法国留学,先后在里昂国立音乐学院和巴黎高等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演奏、作曲理论和音乐史。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一首弦乐四重奏,完成中国古曲和德彪西《前奏曲》的管弦乐改编曲各一首,还在巴黎大学文学院学习法国文学史。1948年,他阅读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自发组织“中国文艺工作社”学习小组,同进步留学生研讨祖国进步文艺,热切期待参加新中国建设。1949年9月,乘船经香港、台湾返回祖国。

1950年起,张洪岛参加中央音乐学院的筹建与教学工作。他先后担任管弦系主任和教务处主任,主要教授小提琴演奏和西方音乐史,并在万叶书店发表了他创作的小提琴作品《舞曲》。作为教学负责人,强调音乐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兼顾技术训练和文化修养的教育,鼓励选用多种教材,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1954年,参加中苏友好代表团赴苏联访问,考察苏联音乐文化与教育,收获宝贵经验。1956年,创建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并担任首任系主任。在他担任系主任的十多年间(1956年,1981年两届系主任),他带领全系老师将音乐学系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学科专业齐全、课程设置完备、师资力量雄厚、教研成果显著的教学院系。

从50年代起,张洪岛在理论研究和翻译方面成果卓著。他独立撰写的论文和评论主要包括:《关于莫扎特及其创作》《歌剧<奥涅金>及其人物的典型性格》《意大利近代杰出的歌剧作家——纪念普契尼诞生100周年》《标题音乐和标题性》《两首歌曲新作》等。1964年,张洪岛主编《外国音乐史》(1983年更名为《欧洲音乐史》)。该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系统讲授西方音乐历史的教学专著,对我国音乐历史研究和音乐理论教学产生深远影响。他还先后出版五部译著,分别是:卡尔·聂夫(Carl Nef)《西洋音乐史》、《外国音乐名作》(第三册)、《西洋歌剧故事全集》(两册)、保罗·亨利·朗(Paul Henry Lang)的《十九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史》、《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此外,他还在《音乐译文》上发表过译文十余篇。他所撰写和翻译的这些著作,对我国西方音乐研究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