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系

Musicology

音乐学系

“讲与演的融汇”——记音乐学系学生讲演音乐会

信息来源:音乐学系 发布日期:2024-06-05 17:18:49 更新日期:2025-03-22 17:26:01

2024年5月21日19时,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在教学楼701举办《“讲”与“演”的融汇——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学生讲演音乐会》。此次音乐会,是音乐学系本学期艺术实践周的系列活动之一,旨在贯彻“培养具有音乐家素质的音乐理论和管理人才”这一理念,为音乐学系同学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系主任何宽钊、系党总支书记吴晓萍、副系主任刘小龙与音乐学系师生一起观看了音乐会。

参加本场音乐会的均为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学生。与传统的音乐会有所不同,这场音乐会采用了“讲+演”的形式,每组表演者除了演奏,还需要对所演奏的曲目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导赏。这种形式体现了音乐学系学生的多元音乐才能和深厚的音乐理论素养,是对音乐学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次集中展示。

演:曲目选择中西兼备,表演彰显文化自信

本场音乐会共演奏了13首作品,选曲范围涵盖中外各个时期及地域的器乐作品,展现出同学们对多元文化的理解。

中国作品方面,四年级本科生洪珮嘉和张浩哲演奏了充满西域风情的箜篌曲《楼兰》,维吾尔族音乐元素是该曲的一大亮点;二年级本科生王一聪和王楉溪演奏了桑桐的大提琴作品《幻想曲》,展现了浓郁的“中国风格”以及对生命的深沉思索;四年级本科生彭明隽演奏了许国华、龚一创作的古琴曲《梅园吟》,赞美了梅花的高洁与清雅;三年级本科生谭笑演奏了刘天华的琵琶曲《虚籁》,带我们走进刘天华先生由惆怅、喜悦和平静等情绪相互交织的内心世界;一年级硕士研究生丰亿博演奏了刘明源的板胡曲《月牙五更》,这首曲子改编自东北二人转中的传统曲牌,是展示板胡技艺的重要作品;二年级本科生李欣睿、罗澍宁和王一聪演奏了陈芸芸的扬琴与古筝二重奏《朱砂痣》,该曲体现了作曲家对古代的想象与文人情怀;二年级硕士研究生章林欣、吴天孺和王俏与三年级本科生潘奕霖、谭笑共同演奏了关大洲的《象王行》,重现了乾隆年间名画《万国来朝图》中象王的盛世威仪。


四年级本科生洪珮嘉(箜篌)、张浩哲(钢琴、通巴克鼓)演奏《楼兰》

作曲:崔君芝

二年级本科生王一聪(大提琴)、王楉溪(钢琴)演奏《幻想曲》

作曲:桑桐

四年级本科生彭明隽演奏《梅园吟》

作曲:许国华、龚一

三年级本科生谭笑演奏《虚籁》

作曲:刘天华

一年级硕士研究生丰亿博演奏《月牙五更》

作曲:刘明源



二年级本科生罗澍宁(古筝)、李欣睿(扬琴)、王一聪(大提琴)演奏《朱砂痣》

作曲:陈芸芸

外国作品方面,一年级博士研究生吕昌演奏了奥托·凯汀的小号曲《前奏曲》,展现了作曲家对所处时代精神危机的思考及其本人的“当代”气质;二年级本科生蒋伊涵演奏了海顿的《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反映了当时伦敦的繁荣景象和海顿成熟的创作风格;二年级本科生张雨桐演奏了贝多芬的《降A大调第31钢琴奏鸣曲》,展现了作曲家丰富的音乐内容和深刻的内心独白;一年级本科生李天泽演奏了勃拉姆斯的《间奏曲》,其中饱含作曲家对克拉拉·舒曼的情感;二年级硕士研究生管昊和胡诗杰演奏了皮亚佐拉的《华丽大探戈》,展现了探戈音乐中融合古典和爵士元素的创作思维;二年级本科生赵晗竹、吕岫峪、孙迪拉和王佳雨演奏了四重奏《热烈与自由》,用乐曲串烧表达了他们对“热烈”与“自由”的理解与追求。

二年级本科生蒋伊涵演奏《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

作曲:弗朗茨·约瑟夫·海顿

二年级本科生张雨桐演奏《降A大调第31钢琴奏鸣曲》

作曲: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二年级硕士研究生管昊(中提琴)、胡诗杰(钢琴)演奏《华丽大探戈》

作曲:阿斯托尔·潘塔莱昂·皮亚佐拉

二年级本科生王佳雨(钢琴)、孙迪拉(长笛)、吕岫峪(小提琴)、赵晗竹(大提琴)演奏《热烈与自由》

作曲:乔治·比才、卡洛斯·葛戴尔

本场音乐会的曲目选择彰显了音乐学系学生深厚的音乐修养和广博的艺术视野。一方面,熟练掌握中西方经典作品是音乐学子的基本功,对经典作品的不懈探索和反复磨砺是丰富自身艺术积淀的必经之路。另一方面,音乐会还涵盖了多首近现代、当代作品,体现出央音学子对音乐艺术发展趋势的密切关注与勇于尝试新的表现形式的进取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本场音乐会中的中国作品选择呈现出鲜明的多样性特征。这些作品跨越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理区域,体现出“贯通时空”的特点。从古老的传统曲目到新锐的当代创作,从中原腹地到边疆地区,其涵盖的作品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全面展现出中国音乐创作的繁荣局面和强劲生命力。多元而包容的选择背后,是央音学子坚定的文化自信。作为中国音乐的传承者和创新者,他们一方面以开放的姿态汲取多元文化的养分,努力推动中国音乐在与世界音乐的交流互鉴中实现新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始终坚守民族音乐的根基,以饱满的热情讲述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音乐故事。正是在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交织融合中,一代代央音学子不断谱写着中国音乐事业发展的新篇章。本场音乐会的曲目选择,正体现出央音人面对纷繁复杂的音乐景观和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依然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的精神。

讲:导赏突出学科特色,讲解尽显研究精神

音乐学是一种推动音乐艺术发展的思维科学。作为人文学领域的重要学科,音乐学不仅为音乐实践提供理论依据,还提升了其学术规格。本场音乐会的“讲”特色体现了同学们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分析能力,展示了他们对音乐现象的深入思考和独特见解。这是以学术视角审视音乐、以理性思维剖析音乐的结果,也是音乐学人肩负的使命与担当。

多位同学从演奏技法与音乐风格特征出发对作品进行了解读。比如,王一聪在讲解《幻想曲》时提到,作曲家在大提琴的中音区展现出宣叙调性质的独白风格,营造了一种接近人声的效果。彭明隽在讲解《梅园吟》时提到,作品涉及泛音、滑音、按音等多种古琴技艺,展示了古琴的独特魅力。谭笑在讲解《虚籁》时提到,作品大量借鉴了古琴的“绰注”技法,并融入了京韵大鼓和三弦等北京地方民间音乐元素,是刘天华三首琵琶曲中最具中国传统美意的一首。丰亿博在讲解《月牙五更》时提到,演奏该作品需熟练掌握揉弦、滑音、颤音等板胡技巧,同时该作也是研究和欣赏中国民间音乐的重要作品。

作品的创作动机及情感表达,对作品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李天泽在讲解《间奏曲》时注意到作曲家在晚期创作中对“间奏曲”这种短小精致的钢琴小品形式的偏爱,并通过对其书信的阅读推断本作是献给克拉拉·舒曼的深情之作。张雨桐在讲解《降A大调第31钢琴奏鸣曲》时,在演奏家肯普夫对本作的评价基础上进一步认为,作品不仅寄存了贝多芬的庞杂思绪,也是无数作曲家将真实世界与艺术世界融为一体的平台。

作品的创作技法也是大家的关注点之一。蒋伊涵在讲解《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时分析道,作品包含大量快速的三十二分音符和多声部对话,灵活的节奏语言使其充满调皮、活泼的音乐性格。管昊、胡诗杰在讲解《华丽大探戈》时提到,作曲家通过明确标识的滑音起始位置实现即兴特点,并通过中提琴与钢琴的对话展现探戈相互交流、相互引导的风格,使皮亚佐拉的音乐在探戈节奏中展现多种情绪。

值得一提的是,几组同学对所选作品进行了创造性的加工,体现出演奏者对作品的理解与阐释。吕昌在演奏《前奏曲》时,通过对多种弱音器的使用改变了主题呈示时的音色,以此加强乐曲各部分间的对比。张浩哲将箜篌独奏曲《楼兰》改编为半即兴形式的合奏作品,体现出他对“楼兰”这一“中西交汇”的历史意象的考量。《朱砂痣》的演奏者们加入了大提琴作为通奏低音,以探索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合作的可能性,同时也是对日常所学专业基础课的实际应用。《热烈与自由》的表演者们贡献了全场唯一的作品串烧,以“拼盘”的形式对两首经典作品进行有机组合,体现出她们对音乐的跨文化理解与对多元文化的热爱。《象王行》的表演者们为作品加入了电吉他,为这首浑厚的作品增添了一些现代元素和多元听觉感受。


演出结束后,何宽钊教授进行了总结。首先,他祝贺演出圆满成功。同学们在准备时间短的情况下,依然将音乐会办得如此精彩,这是音乐学学子能力的体现,也是对音乐学系团结一致、勇于面对挑战这一优良传统的继承。其次,他重申了本次活动的重点,即“培养具有音乐家素质的音乐理论和音乐管理人才”。他指出,“讲”与“演”是音乐学人的两项必备能力。“讲”代表学术能力,是音乐学系的核心能力。“讲”应是个人思考与学术研究的浓缩;“演”代表实践能力,是支撑能力。音乐学人只有首先具备音乐家的素养,才能以此为基础,成长为合格的音乐研究者与管理者。学术能力与实践能力相互成就,符合音乐学人才的成长规律。

未来,这样的音乐会还会继续办下去。

文:吕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