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4日11点,伴随着由中央音乐学院与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合作举办的世界音乐周2019——“非洲与世界”青少年音乐教育国际研讨会暨青少年世界音乐教育交流展示活动开幕式的完成,中央音乐学院教学楼701学术报告厅迎来了本次活动的第一场讲座——《非洲浪潮》。
本场讲座由加拿大作曲家、演奏家、乐器学家、多元文化使者雨葦主讲,由本次世界音乐周2019活动的艺术与学术总监、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安平教授主持,古筝演奏家和民族音乐学家韩梅主持并翻译。


众所周知,非洲的民间音乐是世界音乐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自从第一张非洲专辑《激情鼓》1960年在北美发行以来,非洲的各种音乐通过商业专辑和民族音乐学家的采集开始在北美广泛普及。非洲音乐已成为西方高等教育机构中最受欢迎的非西方音乐课程之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非洲被公认为爵士、布鲁斯和摇滚音乐的“故乡”。几十年来,非洲音乐的浪潮一次次冲击着西方音乐文化的发展。本场讲座从爵士、摇滚、蓝草及世界音乐几个方面,概述了非洲音乐对西方音乐流派的影响。

雨葦老师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非洲的音乐渗透到西方的过程。在50年代后期,立体声录音开始流行,非洲音乐是由娱乐界以及民族音乐学家提供的唱片介绍给西方公众的,它也是最早的世界音乐的唱片。而且之后又有很多非洲艺术家出现在西方,影响了西方的流行、爵士以及古典音乐等,并成为世界音乐的重要基础之一。接着他进行了举例,如20世纪60年代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介绍西非音乐的尼亚加拉鼓手,他参与过许多像Max Roach这样的音乐家唱片的录制;又如玛克巴在美国最有名的脱口秀上演唱,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这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是一件非常不一般的事情。20世纪70至80年代,传统音乐的录音变得很有影响,像俾格米人的音乐和爵士音乐家Herbie Hancock发行的唱片《Headhunters》使许多音乐爱好者重新定义了非洲的音乐;另外,在纽约哈林区产生的政治性很强的Rap,就是受到非洲鼓节奏的影响;作曲家斯蒂夫的作品《打鼓》则改变了西方对打击乐的认识,这首作品来自他向加纳打击乐家学习的结果。科拉琴在北美的流行、“大指钢琴”的风靡、非洲歌星的走红等等……这些都体现出了20世纪70至80年代,非洲音乐的进一步发展与风靡。在20世纪90年代,保罗西蒙的畅销唱片Graceland,把非洲音乐带到摇滚与通俗音乐中。

雨葦老师还提及,他所知道的许多音乐家都拥有至少一件非洲乐器,非洲音乐在世界范围内的风靡,吸引了众多人去非洲学习音乐,随后又回到他们自己的国家传授。在整场讲座中,雨葦老师运用了大量的音频、视频并结合理论,步步深入探讨了非洲浪潮对世界的影响。在场听众跟随都雨葦老师的江苏节奏认真聆听,沉浸其中。

讲座的最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世界民族专业的陈自明教授,和来自肯尼亚内罗毕肯雅塔大学的查尔斯•尼亚基蒂•奥拉沃教授,都与雨葦老师进行了互动。奥拉沃教授认为,非洲音乐很难定义,因此我们在听到一段音乐时,要知道这具体是哪一个人演奏、具体是哪一个国家的风格,不可笼统地定义为非洲音乐。雨葦老师极为赞同,并认为这与中国56个民族音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相似。
文:王骏岭
图:胡雅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