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化寺始建于明英宗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原是宦官王振的家庙,现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博物馆的形式开放。2023年10月17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组织了一场智化寺采风实践活动,有近百名师生参加。师生们跟随着讲解员王娅蕊老师的步伐参观智化寺,聆听智化寺京音乐,亲身感受智化寺文化的魅力。
参观智化寺
智化寺深居于胡同闹市中,从外边看来并不显眼,走入山门才发现别有一番天地。黑瓦红墙,清雅宁静,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在智化门前,王娅蕊老师开始了一段关于智化寺历史沿革与建筑特点的讲解。

|
智化门 |
智化寺最早是明英宗最宠信的宦官王振的家庙,在明朝时期十分为皇家所重视,清朝时因种种原因逐渐荒废,但也因此保留了明代建筑的结构特点及彩画样式。20世纪三十年代,建筑学家刘敦桢等学者开始对智化寺进行调查修缮,使用明代的工艺和样式特点,让智化寺重新焕发光彩。智化门内设有智化寺历史沿革展,同学们一边听老师的讲解,一边看殿内外的彩画和展馆里的文物。

|
王娅蕊老师为同学们讲解智化寺的历史 |
随后,同学们参观了藏殿和如来殿。藏殿是智化殿的西配殿,里面保存着一个珍贵的明代转轮藏。这具转轮藏高约4米,呈八边形,每一面都有九排五列的抽屉用于存放经书。每个抽屉表面都有一尊浮雕释迦像,并刻有千字文用于检索。上方和八面的柱子都雕刻着佛教里的一些形象,如大鹏金翅鸟、龙女、象王、摩羯鱼等,原有彩绘,但因时代久远都已剥落不见。

|
藏殿转轮藏 |
如来殿和万佛阁是智化寺里等级最高的建筑,第一层叫如来殿,第二层叫万佛阁。如来殿中有三尊大佛,中间坐于莲台上的便是释迦牟尼佛。两边的大梵天、帝释天服装极其华丽,都用了彩绘的做法,王娅蕊老师给同学们讲解了其中的“拨金”工艺。如来殿四周墙壁上布满佛龛,据说有小佛像近万尊,由此看来,“万佛阁”的“万”并不是虚数。

|
如来殿、万佛阁 |
参观完智化寺几个主要的建筑,师生们来到智化殿前,欣赏智化寺京音乐演奏。智化寺京音乐自明代从宫廷传入智化寺起,一直按照保守严格的训练方式代代传授,至今已传承至第二十七代。智化寺京音乐以管子为主奏乐器,辅以笛、笙等吹奏乐器和云锣、鼓等打击乐器,采用工尺谱记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京音乐管子的演奏者胡庆学老师先向同学们简单介绍智化寺京音乐的历史、传承方式及所用乐器。
智化寺京音乐工尺谱只记录了乐曲的旋律框架,在韵谱时需要在字谱间加入许多虚词和音高,传承人们称这些加入的细节为“阿口”。在传承中,学生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学习乐曲,要先把工尺谱唱会、背会,才能到乐器上演奏。为了让同学们对“韵谱”有更生动的了解,京音乐乐队的师父们向同学们展示了工尺谱韵唱《清江引》。

|
智化寺京音乐第二十七代传承人演奏《清江引》《金五山》 |
随后,胡庆学老师介绍了云锣、笛子、管子、笙和鼓几件乐器,并和乐队老师们演奏《清江引》《金五山》两首曲子。伴随着鼓点声,掌管笛、管、笙、云锣的几位乐师齐奏起来。曲调质朴又不失华丽的幻想,节奏平和中又带有变化的韵律。乐师们沉稳宽厚的体态和无甚波动的神情,仿佛诉说着他们常年重复练习与演奏的日常生活。
曲毕,胡庆学老师带领同学们韵唱《喜秋风》。音乐学系吴晓萍老师先向同学们简单分析这首乐曲,讲解智化寺京音乐工尺谱中的谱字。学唱完后,同学们与京音乐传承人进行交流互动。老师们满怀热情地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并分享他们学习与演奏京音乐时的故事与心得。

|
同学们学唱工尺谱 |
此行还有惠布·施普斯(Huib Schippers)与奥尔婕·穆丝璐(Olcay Muslu)两位外籍访问学者一同参与。其中惠布·施普斯是荷兰民族音乐学家、教育家与非遗音乐推广与保护专家,现任澳大利亚昆士兰音乐学院院长、美国史密森学会旗下的弗克卫斯唱片社社长,是美国加州大学民族音乐学系特聘教授。他在跨文化传播过程、文化可持续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音乐、音乐产业、音乐写作、艺术领导力和文化政策等方面出版过200多部著作。两位专家在听完智化寺京音乐传承人的演奏和事迹后,感叹他们为智化寺京音乐的传承做出的巨大贡献,向他们表达了尊敬与感激之情。演奏会在一曲《喜秋风》中结束。

| 
|
同学们寺内自由参观 | 音乐学系教师与外籍访问学者合影留念 左起:张潇雨、朱仲毅、惠布·施普斯、奥尔婕·穆丝璐、吴晓萍 |
最后,师生们分散到寺庙的各个角落,或与智化寺京音乐传承人们交谈,或到智化殿内进一步学习京音乐的传承脉络和乐器乐谱知识,或到大智殿观看“大明华彩——智化寺明代彩画工艺研究与复原成果展”,或用相机捕捉着这美好的时刻。

|
音乐学系师生与智化寺京音乐传承人合影留念 |
本次活动是音乐学系艺术实践周系列活动中的一部分。同学们在采风实践中走进智化寺京音乐的生存环境,对智化寺京音乐有了更全面和深刻的理解,为之后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学习智化寺京音乐,也让同学们进一步关注传统音乐,关注身边的“非遗”。期待同学们利用专业优势,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文字供稿:黎紫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