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杨九华讲座PPT封面 |
2022年11月24日和12月1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邀请浙江音乐学院副院长杨九华教授举办题为“看《指环》,读社会,品音乐:解读瓦格纳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的专题讲座。此次学术活动采用腾讯会议线上进行,由西方音乐教研室主任刘小龙教授担任主持。

|
杨九华讲座 |
【讲座内容】
“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是由德国作曲家瓦格纳自1848年开始,至1874年结束,历时26年之久创作的一部在歌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型乐剧(Das Musikdrama)。
这部作品由四部连环套剧组成:前夜《莱茵的黄金》、第一日《女武神》、第二日《齐格弗里德》、第三日《众神的黄昏》。
瓦格纳用神话手法,反映欧洲社会缩影,以神界、地魔、人间围绕金指环的激烈争夺,揭示了契约与背叛、权力与爱情、生存与毁灭等人类社会的诸多基本问题,引发了耐人寻味、历久弥新的思考。”
杨九华教授将本次讲座的内容分为三部分,每个部分围绕一个主要问题展开,即“关于《指环》”,“解读《指环》”和“走出《指环》”。(见图3)杨九华教授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这部史诗般作品中的恢弘叙事,以及瓦格纳在神话传说中融入的深刻隐喻。

|
讲座内容梗概 |
一、关于《指环》
在第一部分中,杨九华教授向我们介绍了《指环》的创作与来源,主要人物与剧情梗概,最后概括了其中的哲学思想,并指出其寓意的落脚点:“为财富与权力的争夺最终走向毁灭”。
《尼伯龙根的指环》的故事围绕着由莱茵的黄金铸成、代表着金钱与权力的指环展开。乐剧中的四个套剧分别讲述了指环的由来,神界对指环的追求,人间英雄的诞生,三界对指环的激烈争夺,以及英雄之死和旧世界的终结。其中,故事的主要内容、场景和人物都来源于瓦格纳对中世纪日耳曼神话《尼伯龙根之歌》和北欧神话《艾达》《萨伽》的继承与改编。
在讲座中,杨教授将瓦格纳寄托于《指环》中的思想内涵归纳为了三点,即“对历史的关注”、“对现世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思考” 。《尼伯龙根的指环》浓缩了瓦格纳有关钱权意识、英雄主义、爱情观念、反叛精神和生死哲学等方面的复杂思想,是创作者对于人类历史发展的评价与反思。因此,杨九华教授将其视为“一部人类社会的百科全书”。

|
瓦格纳《指环》反映的主要内容 |
二、 解读《指环》
在第二部分中,杨九华教授分别从“瓦格纳在《指环》中强调的六大主题”、“主导动机的意义”和“《指环》中音乐要素的意义”三个方面为我们详细解读了《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思想内涵。
杨教授将这部作品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归纳为了六大主题,即金钱(指环的象征)、权力(矛的象征)、英雄(剑的象征)、爱情、反叛与死亡。其中前三个主题反映了《指环》中社会的经济基础,后三个主题反映了《指环》中社会的上层建筑,六大主题相互交织,共同构筑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形态“网”。在这一错综复杂的“网”中,瓦格纳抒发了对经济社会中道德沦丧、人性迷失的批判,对英雄与自由的歌颂,对真挚、纯洁的爱的呼唤,对旧俗观念的反叛以及对悲剧性的、以死亡和毁灭为前提的生命轮回与升华的渴求。
“瓦格纳通过死亡,为人类构建了一个理想人生和理想社会的方案,设想通过英雄来拯救世界,呼唤爱、呼唤自由的人性、呼唤新纪元的晨星,让世界重回安静与和谐。”
瓦格纳在《指环》中设下的隐喻在音乐方面则体现为主导动机的使用和新颖的音乐要素。杨教授将《指环》中的主导动机分为四类:绘景、拟人、状物和叙情,瓦格纳通过使用主导动机以及主导动机的融合和转换,表现了乐剧中涉及的人物、情节或物体等重要主体的内容与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例如齐格蒙德的主导动机中蕴含着象征瓦哈拉的主导动机,以暗示他的身份;矛的主导动机中蕴含着众神毁灭动机等)。

|
主导动机的作用 |
《尼伯龙根的指环》是瓦格纳“整体艺术观”的成功实践,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指环》的音乐要素中。杨九华教授将《指环》中的音乐要素归纳为了无终旋律、咏叙调、半音化的和声、前后呼应的调性安排以及与交响乐四个乐章相对应的结构布局。从《指环》的音乐要素中,我们能够体会到瓦格纳对传统创作手法与和声的突破。同时,《指环》中主导动机、调性和音乐结构的前后呼应,也能够体现出瓦格纳对这部庞大的戏剧布局的宏观把握和终极统一的原则。
三、走出《指环》
“瓦格纳的《指环》之所以是歌剧史上一部地位非凡的作品,恐怕不只是因为它的篇幅大、创作时间之长,也不止在于它的音乐构思上呈现出的创造力与张力。我们可以说,《指环》更像是瓦格纳精神涌动的记录,是瓦格纳试图发出的人类奔向自由的宣言。”
从《尼伯龙根的指环》中,我们能够看到人文诉说和人文价值。《指环》中体现出的悲剧精神和自然的生死哲学、奏响的英雄赞歌和自由的号角,都与其戏剧的构思源泉——古希腊艺术息息相关,这体现了瓦格纳对历史的关注。杨教授指出,瓦格纳的《指环》是现实社会的缩影,覆盖了社会中的一切——经济、政治、哲学、伦理以及社会关系,这体现了瓦格纳对现世的审视。此外,瓦格纳置于《指环》中的哲学观点也已经远远超越了他所属的时代,并“奇迹般地跨越了时空的界限,成为了21世纪思想者的同路人”。因此,《尼伯龙根的指环》也是瓦格纳对未来的构想。

|
《指环》中权钱问题对现世的启示最后,杨九华教授用“从《指环》中悟到了什么”为我们梳理并总结了这场讲座的核心内容——看《指环》,读社会,品音乐。在宣讲结束之际,杨九华教授以这样的一段话作为结语: |
“看《指环》,看什么?看钱权意识、英雄主义、爱情观念、反叛精神和生死哲学等方面的复杂思想。我们探寻了这部乐剧内涵中的悲剧精神,让人无不深深折服。读什么?读社会关系,读用神话来寓意现实的构思,以财富和权力斗争为主线,把过去、现在与未来编织在一起的戏剧,引起了我们的无尽反思。品什么?品《指环》宏大的四联乐剧的体裁架构,用整体艺术、无终旋律、主导动机、半音化的和声来构架,超越了那个时代的风格。《尼伯龙根的指环》是歌剧史上一座巍峨的山峰,它的伟岸与雄浑,只有仰视才能领略。”

主讲人简介
杨九华,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音乐学院副院长,音乐学家、小提琴演奏家与教育家。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和德国科隆音乐学院。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高等学校音乐与舞蹈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十余项,主讲国家级课程三门,在人民音乐出版社和上海音乐出版社等出版专著、教材十六部,在《中国音乐学》《音乐研究》等核心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七十余篇。担任中国音乐金钟奖、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国家精品课程等项目评审专家和评委主任工作。多次应邀担任国际比赛评委并出访德国、意大利、美国等欧美国家进行文化学术交流和演出。
讲座简介
瓦格纳笔下的《尼伯龙根的指环》,构建了社会形态的“网”,这张“网”囊括了乐剧的六大主题:金钱、权力、英雄、爱情、反叛、死亡。在“看《指环》,读社会,品音乐:解读瓦格纳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讲座中,杨九华教授为我们解读了在这张“网”中兼容的客观物质世界与主观精神世界,从而反映出《指环》的最终阐释:对社会的关注、对人生的解读、对哲学的看法,对音乐的诠释。
文图: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