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系

Musicology

音乐学系

虚怀若谷,音容犹存 ——纪念于润洋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 “自由研讨”暨闭幕式综述报道

信息来源:音乐学系 发布日期:2022-12-22 18:45:52 更新日期:2025-03-23 18:52:45

纪念于润洋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自由研讨”暨闭幕式于2022年12月4日14:00在线上召开,央音视频进行转播。主持人为中央音乐学院王次炤和上海音乐学院韩锺恩。自由研讨分为两个单元。

第一单元:14:00-15:40

第一单元共有六位特邀嘉宾,发言顺序依次为:刘红柱、张乐心、杨婧、程乾、陈燕婷、段蕾。

中央音乐学院刘红柱的发言题目是“谈谈于润洋先生对中国高等专业音乐教育发展的贡献”。发言中他着重强调于润洋对中国高等专业音乐教育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突出体现在音乐教育理论和思想、治学理念、教学管理、学科建设、人才管理等方面。上述领域贡献对中国高等专业音乐院校的办学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理念与经验,并对其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尤其在于润洋先生主持下进行的学分制改革,为确立中央音乐学院学分制教学体系做出重要贡献;而于润洋教学理念中对文化课的重视,更是培养出许多具有坚实音乐素养与巨大后劲的全面人才。在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领导者近十年的过程中,于润洋先生的专业教育思想和治学理念得到充分体现,具有深远影响,其为我国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具有指导意义。

中央音乐学院张乐心的发言题目是“知行合一,止于至善:于润洋专业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述评”。在本次发言中她针对“于润洋专业音乐教育思想体系”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对于要培养什么样的专业音乐人才,她将其思想归纳为“品”字形人才结构,即“以德为先,艺与文为两翼。这三种素质要达到一种平衡发展,互为支撑,互相促进的状态才能培养出真正优秀的专业音乐人才”。随后从这三个方面总结了于润洋先生的教育思想。于润洋先生 “治学亦即为人之道“,其身体力行的教学理念,总结出一套科学全面的方法和体系,直到今天还对音乐人才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杨婧的发言主题是“于润洋先生的精神遗产”。回忆起三年学习,她充分认识到了这样一位学术泰斗高贵的精神品质以及严谨的学风。“他强调研究中的批判底色,要以‘中国学者’的立场,充分把握到语境的源起,以及其发展的过程,便可对其理论的限度有所动界,从而不断纠正自我学习的盲点“。杨婧谈到,在于润洋先生的身上,正体现出一种不断超越自身的阿多诺的“晚期精神”,于先生对于学问的热情以及中国学子的责任感是为后代留下的宝贵遗产。

中央音乐学院程乾的发言题目为“书斋里的素心人:于润洋先生的心境与意境”。对于先生的回忆,她概括为四个字“学高身正”。在合影照片中“这个小小的书斋里出现了中国音乐美学界极为灵魂式的人物,核心就是于润洋先生。”

于润洋先生的两篇文章对其有很大启发。《心境•方法•学风》这篇文章中有于润洋先生教学治学中最深刻的体验,有读书人对90年代反思的结果。《试从中国的”意境“理论看西方音乐》中体现出先生对中国美学的关注。发言的最后,程乾发出由衷感慨:“庄子说生命燃尽了精神还在留存,今日感怀于先生知识分子的超越精神和终极关怀永远不会过时”。

中国艺术研究院陈燕婷,发言的题目是“跨学科的音乐学分析”。对于于润洋音乐学分析理论,她总结出如下五个方面:首先 “强调音乐分析与社会文化的渗透和融合”;其次 “强调音乐学子学科之间的普遍联系”;第三是关于“‘跨学科’理念的提出”,她谈到“音乐学分析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强调各学科间的互补和相互渗透”;第四即“音乐学分析在民族音乐学中的应用”,陈燕婷以其博士论文《南音乐感研究》中的部分内容谈如何进行音乐分析;最后则是“从‘三重不自知’谈潜移默化的强大力量”。陈燕婷在结语时,讲到动容之处潸然泪下“深刻怀念于老师在的日子,那是回不去的美好时光!”

中央音乐学院段蕾的发言题目为“于润洋先生的学术思想对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教学与研究的启示”。她谈到于润洋先生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音乐史学和音乐美学的结合,并从其在中国音乐史的教学及科研实践中谈“于润洋学术思想”的启发。她的发言中第一个聚焦点为“作品技术分析(音乐形态分析/音响)中的音乐风格(音乐风格/范畴/思想)”,其次是要“继续发扬音乐史学对史料和实践研究的专长,以及对整体中国音乐史的关照和积累”,最后要“同时在学习与总结为理论范围的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础上,从上述两方面的研究基础上集合具体的研究对象尝试进行创新”。

第二单元:15:45-18:30

接下来进入到第二单元——自由发言阶段,共有16位学者依次进行发言,顺序是:王晡、孙月、孙懿凡、盛汉、董蓉、方伟、祁宜婷、袁利军、安宁、张晨、赵婉婷、朱依依、黄键、王文卓、刘研、魏昇 。

中国音乐家协会西方音乐学会王晡的发言题目是“淡定的学者品格——谈于润洋先生的音乐学分析”。此次发言围绕着“音乐学分析学术方法”这一核心。王晡提到他在音乐学探索的道路上发现“研究存在着纯技术分析和非技术分析两种弊病”,提出“对美国音乐的研究方法需要做到技术与非技术的结合,技术与史论的结合,技术与全方位的音乐学的结合”。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在于润洋先生关于瓦格纳歌剧研究的文章发表后产生强烈共鸣。他认为于润洋先生对此问题不再过多解释,恰恰体现出于先生对待学术的态度是非功利的,先生以学者的观念思考问题,非常令人敬佩。

上海音乐学院孙月的发言题目为“妙不可言的肖邦悲情——再读《悲情肖邦》及于润洋先生的学术遗愿”。孙月回忆起仅有的三次见面“于先生的音容笑貌总是伴随着肖邦的音乐记忆萦绕耳畔”。《悲情肖邦》中收录了24首肖邦的作品,于润洋先生用音乐学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它们进行了深度阐释。肖邦作品所蕴含的悲情真正能使人感动至心灵受到强烈震撼,有着极高的生命体验。在肖邦音乐的伴随下,孙月通过对肖邦《B大调夜曲》(Op.32, No.1)的细致分析,怀念于润洋先生对肖邦音乐研究做出的卓越贡献。

常州大学孙懿凡的发言题目为“意境理论在音乐学论域的提出——谈于润洋先生《试从中国的“意境”理论看西方音乐》一文”。发言人在此对于先生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梳理,并且延伸思考“如果音乐学分析这个概念是于润洋先生的思想旗帜,其间所涉及到的难点便是如何处理音乐文本与音乐之外的历史文化语境文本之间的隔膜”。孙懿凡认为“意境理论或许是撕开隔膜的一把剪刀,它既孕藏于音乐作品本身,又经由形而上意蕴的显露,从而发出审美经验的感召,自此,人和社会的关系经由具意境的音乐作品而发生,音乐的特殊性由此显现”。这篇文章不仅使孙懿凡确定了研究方向,还鼓舞了其对于学术的探索。她表示在后续的发展中将坚定的践行于润洋先生提出的设想。

武汉音乐学院盛汉的发言题目为“于润洋音乐史学—美学方法再思”。于润洋先生的音乐史学与音乐美学思想和方法论,特别是在此之上建构出的音乐学分析,不仅是他为音乐学界留下的宝贵学术遗产,更是中国音乐学在学术思想和方法论上的一个“蓄水池”。本次发言的主题围绕“中西差异,关于历史音乐意义的不同解释路径”,这在中国学界是一个美学问题,而在西方则首先是史学观问题。盛汉将史学看作“定量”,美学则为“变量”,在音乐学分析中思考它们的关系。随后,盛汉以其博士论文《音乐话题理论的批评性研究》为例,讲述了他对于音乐史学观的拓展所进行的尝试。

沈阳音乐学院董蓉的发言题目是“对于润洋音乐学分析思想的认识、理解与践行”。董蓉主要站在后辈学人的立场上,从学习者、研究者、传授者三个身份的转变中谈论其对音乐学分析的认识,在实践中的再理解及音乐学分析在沈阳音乐学院本科人才培养中的践行。“这十二年来,于润洋先生的音乐学分析在地方人才的培养上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蔓延”。董蓉在结尾时表示“从学习者到研究者再到传授者,这构成了我的人生轨迹。但实际上我的这三种身份,或许也是每一位学人的人生缩微,相加在一起就构成了传承。音乐学分析在我们这代人乃至下一代人正在慢慢实现一个绵延的过程,我想它还会继续实行下去”。

沈阳音乐学院方伟的发言题目是“音乐领域的‘爱智者’——于润洋先生的学术品行与人格精神”。方伟每每想到于润洋先生,脑海中就浮现出一位“爱智者”的形象。于润洋先生不仅有着这样的形象,同时兼有“爱智者”的使命。方伟认为“于先生正是这样一位背负着个人责任的爱智者,他用睿智敏锐的视角透过音乐现象洞悉实际,用鞭辟入里的文字阐述真知灼见”。同时于润洋先生也有着“爱智者的生活方式”,在学术研究中他以哲学为根基,用哲学性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最后,在“爱智者之源”结语时,他提到“相信于先生这位‘爱智者’最希望看到的,也就是我们这些年轻后辈在漫漫的爱智之路上‘上下而求索’吧”。

西安音乐学院祁宜婷的发言题目是“照着讲和接着讲——对于润洋先生治史思想的反思与再识”。发言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主题一即所谓“照着讲”,主题二则关于“接着讲”。祁宜婷对于于润洋先生主编的《西方音乐通史》有着近二十年的教学经验,在教学的过程中她深刻反思到“音乐学的思维要在不断超越的过程中突破”。发言中表达出其个人观点“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对先生的治史思想的发展,有必要置于相应的、中国大陆剧烈变化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来理解和体认”。

武汉音乐学院袁利军的发言题目是“作为理念和精神的音乐学分析——纪念于润洋先生”。于润洋先生在《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引发了众多学者的讨论与尝试。袁利军对于这种分析方法,也有自己的思考维度,并且身体力行在其实践当中。他在研究问题之前,会作出一种预设,而这个预设提供了“一种洞察力,一种思考方向,一种解答问题的态度和学术精神”。音乐学分析历经三十年,似乎早已经演化为一种精神。对于音乐学分析当下的意义,袁利军有着如下阐释“人文解读、批判阐释;以史为鉴,观察当下;以西为鉴,研究当下”。

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安宁的发言题目是“历史与逻辑 师者与楷模”。1995年,中央音乐学院开设“音乐学分析”这门课,他作为第一批受惠学生深有感触:“音乐学分析的出现不仅弥合了音乐学研究中长期存在的音乐形态分析与历史研究之间既模棱两可又显而易见的鸿沟”。在本次发言中,他清晰地阐明了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安宁提到于先生曾表示“坚实的理论修养和渊博的理论知识是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两块基石。在这基础之上,我们才会对现实有一个真正清醒的认识和评价”。安宁认为“正是因为有这种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的思想理念为前提,正是在此基础之上的批评意识的确立,才会顺势利导出音乐学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回忆起于润洋先生和余志刚教授两位老师的言传身教,两位老师优秀的师德师风一直激励着安宁,是他人生道路上的标杆。

沈阳音乐学院张晨的发言题目是“学养•匠心•传承”。细数于润洋先生一生中所作出的学术贡献,内容不仅涉及音乐美学、音乐史学,音乐学科建设以及音乐教育等多个领域,而且以其独特的思想性,深刻的思辨性影响着当代中国音乐学的发展趋势。薪火相传,她自己有幸随于先生的弟子、德国科隆大学博士刘经树教授攻读硕士和博士。刘经树老师严谨的治学风格、严格的学术训练,使她意识到学术研究是一门苦差事,需要韧劲和耐力。同时,也打开了一扇大门,让她们看到意想不到的美丽风景。于润洋先生的治学态度、治学理念经由刘老师那一辈,影响到她们这一代。她们的任务是引导下一代人能够在后续的学术道路上健康发展。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赵婉婷的发言题目为“当美学向历史提问”。她在发言中首先提出“纵观于润洋先生的学术历程,他已经身体力行的为此做出奠基性的工作,那么我们现在该如何沿着这条道路向前推进呢?”结合于润洋先生的研究,赵婉婷总结出以下三点思路:第一点是“音乐美学基本问题的历史追溯”,第二点为“构建音乐美学史中的问题谱系”,第三点则在方法论层面“要从史料中还原美学问题的历史情境”。除了上述对于于先生学术的探讨,更令发言者感动的是于润洋先生的平时生活。“于润洋先生著述中文字流畅通晓,以一种平实朴素的表达自然而然地穿插在文字之中。这种平实的品质,反映着一个人平等交流的姿态,这是一种真诚,一种很高洁的美”。

深圳大学朱依依的发言题目为“于润洋先生史学理论的启示”。她提出有三个方面始终贯穿于润洋先生的学术理论:第一个方面为“唯物史观”,是其学术的立足点;第二个方面为“历史与逻辑”高度的融合,即“美”“史”不分家;第三个方面是“视阈融合”。于先生的学术分析中始终要解决“作品的分析如何从技术和结构的层面,有效地过渡至社会、人文、审美的层面”。此外,她认为无论是新音乐学理论还是于润洋先生提出的理论方法都是要解决“形式与观念”/“经验与阐释”/“理性与感性”这三对关系。朱依依对此提出进一步感想“要以于润洋先生的理论为基础,引进一些新的研究理论”,从而使音乐学能够不断向前发展。

陕西师范大学黄键,本次发言的题目为“薪火相传,学脉赓续——感恩于润洋先生”。回忆起于先生,在黄键心中有三个关键词:心境、治学、外语学习。于润洋先生曾强调做学术的三条标准“扎实、朴实、老实”,更要有“甘坐冷板凳”的心态,如此良好的心境才能使人沉浸在学问之中。在看到于润洋先生教学手稿首发后,黄键回忆起当年他的老师余志刚教授对于读书笔记及写作方法的要求,这些好的方法现在仍然在他本人的教学中得到延续。最后,西方音乐史的研究中,学习外语有很大的作用。于润洋先生在这一方面对自己和学生有着严格要求,良好的掌握外语不仅可以开拓学者的国际视野,与国际学界对话,更显示了洋为中用的宽广胸怀。

山西师范大学王文卓的发言题目为“专业音乐教育的领航者——谈于润洋先生的教育思想”。首先,王文卓谈到于润洋先生在我国专业音乐院校发展的整体方面上,围绕着五对关系。第一个关系是“做音乐家与做人的关系”,第二对则为“音乐文化素养与专业主课的关系”,第三对是“基本功训练与专业音乐教育关系”,接着是“民族文化素养与学习西方文化的关系“ ,最后一对关系是“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而在音乐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发言人梳理出三个方面:扩大学生学术视野、加强理论与意识的相互融合渗透、重视对音乐本体研究。最后王文卓谈到在研究生教学工作指导上,于先生提倡严进严出,深切体现其对于学术的负责态度。

天津音乐学院刘研的发言题目为“筚路蓝缕,学脉相承——对于润洋基础音乐理论研究的再思考”。刘研的发言围绕着于润洋先生曾发表的文章《关于音乐基础理论研究反思》,在回忆当年于先生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期待后,刘研提及如今中国音乐美学学科有了巨大的发展。以于润洋先生为代表的音乐美学理论队伍如今已经生根发芽开枝散叶,同时在更多方面有了更多创新性的研究。但较为遗憾的是于润洋先生在文章中提到的“通俗音乐研究 ”,却一直排除在专业音乐院校音乐学常规教学之外。尽管近年对于流行音乐的理论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方面对比其他领域还是有着很大的滞后。作为后辈学人,我们要继承老一辈研究者客观包容的学术品格,敏锐的学术前瞻性,不断去拓展音乐基础理论的研究论域,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为中国美学建设做出自己的努力。

星海音乐学院魏昇的发言题目是“于润洋先生的治学启示”。他的发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第一个方面为“问题意识与历史维度”,第二个方面是“历史与逻辑问题”,第三个方面则是“对流行音乐的剖析”,最后一个方面是于先生对于肖邦音乐的研究。他认为于润洋先生在这四个方面上所做出的学术贡献,是留给后人一笔巨大的财富,其治学思想不断启示着后人。

最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潘澜副主任主持闭幕式,并做研讨会总结。她说:“于先生传给我们如此丰富厚重的学术宝库,我们应该如何接过这沉甸甸的接力棒?如何能够让当下的学生们继续获得沉甸甸、有分量、优质的学术教育?如何能够让我们的学生在当下这个环境中依然执着于这个寂寞的音乐学事业?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深思的,也是我们今天共聚云端,追寻历史、铭刻记忆,纪念于润洋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的真正意义!”之后,她向参加研讨会的每一位发言嘉宾、研讨会组委会、学术委员会、执行委员会的领导和师生们表达了谢意!

中央音乐学院原院长、纪念于润洋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学术委员会王次炤主任致闭幕词。他说他在想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这么一次纯学术的活动会获得这么多人的关心?不仅有他的学生们、同事们、还有社会上的其他朋友们。这不仅是因为于润洋先生的学术影响,他的学术成果、理论专著、治学方法与理念,始终在影响着我国音乐学学术界,还有于润洋先生和大家多年的深情厚谊。原本这次纪念活动是线下举办,但由于疫情原因,只能改为线上。后来韩锺恩老师曾乐观地说:“没关系,于老师本来就在云端和我们交流!”相信这两天学术研讨会的影响必然是深远的,不仅仅对音乐学学术界的影响,对整个艺术教育的影响,甚至对整个中国艺术发展和文化建设都将会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最后,王次炤主任正式宣布纪念于润洋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胜利闭幕!

部分参会代表合影


文:王佳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