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1月28日8:30-15:40,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22届年会第六至八单元第九会场以小组发言的形式,分别以“黑龙江地区满族民歌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以山歌、小唱为例”“声音生态学视野下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再认识”“声音宇宙观”为议题展开了线上讨论。
第六单元
黑龙江地区满族民歌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以山歌、小唱为例
发言小组由哈尔滨音乐学院的四位硕士研究生组成,评议人为吉林艺术学院陈吉风教授。该小组以黑龙江地区满族民歌为研究对象,从不同的视角对满族山歌、小唱展开研究。

|
第六单元发言人与评议人合影 |
胡怡乐《白山黑水间的山歌与小唱——黑龙江宁安地区满族民歌研究与发展问题探究》,从山歌小唱的音乐特征、歌词与表现内容、新时期的传承与发展等三个方面对满族民歌的特征及现状进行了阐述,并对满族民歌的当代传承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肖慧芳《文献学视域下黑龙江地区满族山歌与小唱的历史变迁》,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梳理,以时间为线索,从萌芽、生成、发展、繁盛交融、延续五个时期,对黑龙江满族山歌与小唱的历史变迁进行探究。
于淼《黑龙江地区满族山歌与小唱的本体特征研究》,从结构、调式、节拍、旋律等方面分析满族山歌、小唱的音乐形态特点,并将其与辽宁、吉林的民歌进行比较研究。
史文露《旧音与新声:历史文化变迁下黑龙江地区满族民族的创新发展》,从满族民歌的题材、语言、构词和演唱方式在历史发展中的转变,当下满族民歌在演唱形式、演唱技巧及歌曲创作方面的新发展以及对民歌传承的相关思考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本场评议人陈吉风对四位学生的发言给予了高度的肯定,认为小组成员研究思路清晰,选题很好,研究方法得当,发言表述清晰流畅。从研究成果来看,对黑龙江地区满族民歌的研究细致深入亦较全面。满族民歌作为满族音乐的一个组成部分,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原特别是东北地区民族音乐的发展,同时也推动着满族音乐和其它曲种的变化和发展。他希望同学们今后能走向田野,多录制演唱音频和学习满族民歌的演唱。
第七单元
声音生态学视野下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再认识
发言小组由中国音乐学院刘嵘教授、郝永光博士后和向琪琪博士组成。评议人为华南师范大学万钟如教授。三位学者的议题主要围绕从“声音生态学”的视角重新认识中国传统音乐展开。

|
第七单元发言人与评议人合影 |
刘嵘《作为“声音文化遗产”的中国传统音乐》,认为可将中国传统音乐视为声音文化遗产,将音乐研究拓展到声音研究的范畴。她认为要重视音乐与环境的关系,探索声音文化遗产的“类文物”特性,借助跨学科的视野——声音生态学重新认识中国传统音乐,让文物“活”起来,挖掘其作为文化遗产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作用,并提出传统音乐在应用民族学领域大有可为。
郝永光《中和韶乐在明清国家祭坛声音景观建构中的体现和意义》,关注中和韶乐与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祭坛的相互关联。研究首先通过梳理历史文献,阐述中和韶乐在明清各个国家祭坛历史声音景观中的存在和影响。其次,结合现状,对其在不同历时空间中消费对象与环境的改变,指出其功能和属性由神圣性向娱乐性的转向。最后,通过对神乐署声音景观地图的描绘,希望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案例参考。
向琪琪《声音生态观念在当代民族室内乐中的体现——以紫禁城室内乐团的实践为例》,以中国音乐学院的紫禁城室内乐团为个案,通过分析乐团的音乐实践如何回到民间、重视民间和改造民间,探讨专业音乐如何吸收和借鉴民间音乐对地方声音感的塑造。作者认为,声音生态具有包容性思想,与民间音乐的互动可迸发出新的火花,使其可持续发展。声音生态所包含的整体观念能使不同音乐文化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
评议人万钟如对刘嵘建构的“声音遗产”概念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提出的声音研究、声音空间以及音乐与遗产三方面的研究,既宏观又有很强的指向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同时,对郝永光和向琪琪的研究也进行了充分的肯定。
第八单元: 声音宇宙观
发言小组由来自西安音乐学院的高贺杰教授和上海音乐学院的徐欣研究员组成,小组评议人为中国音乐学院张天彤教授,与谈人为中国音乐学院的齐琨教授。两位学者以“声音宇宙观”为中心议题,分别以不同的切入点展开研究。

|
第八单元发言人与评议人合影 |
高贺杰《“声音宇宙观”——音乐民族志的观念解构与角色转换》,认为民族音乐学以研究音乐文化为己任,当把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时,“宇宙观”就是文化的最深层内涵和概念。本发言从文化研究中的宇宙观出发,并由此引入声音宇宙观的概念,从分类、术语、仪式音声研究与音乐民族志研究在内的对声音宇宙观探析路径与介入方式进行讨论,力求实现对声音宇宙观的整体把握。
徐欣《讨论中国北方草原民族声音生态系统的五个维度》,将视野聚焦于中国北方草原少数民族的声音生态体系,以近年来在田野考察中所获得的资料和文献资料为研究基础,从起源传说、声音拟态、视听联觉、故乡地理学、沟通生灵的声音媒介五个维度来探讨该地区地理—自然生态与声音—音乐生态之间的同构关系。作者认为:从声音生态的角度,至少对于内亚地区草原山林民族原生态音乐/音响来说,任何将自然声—人造声、“生态意义上的声音”与“艺术意义上的音乐”割裂开来的认识都无法真正理解这种声音经验以及声音表达的整体与统一。“声音生态系统”就是每个人身处其中的生活世界,既包括经验性日常生活也包括超越性的精神生活。
评议人张天彤用“异曲同工、相得益彰”八个字总结了两位学者的发言。认为高贺杰的研究是基于具体声音生态的理论提炼与升华,徐欣的研究则是在此观念引导下所生发出来的对具体声音生态的研究。评议人结合自身正在进行的北方“三少”民族的研究,肯定了高贺杰的研究成果对于相关领域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关于徐欣的研究,评议人在高度肯定的同时也指出,草原民族的范围很广,希望能继续拓宽研究领域和视野,为其它学者提供可借鉴的案例。
供稿:刘亦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