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1月27日,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22届年会第五会场三、四、五单元围绕“传统音乐的表演、审美与当代创作研究”议题展开探讨。

第三单元
本单元共五位学者发言,主持人由山东省单县文化馆荣世生担任,评议人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褚历担任。在五位学者的发言中,有四位发言主题围绕古筝音乐展开,其余则对中国传统音乐形态学进行了相关探讨。

|
第三单元发言人与评议人合影 |
星海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黎咏棋的发言题目是《新中国客家筝派变迁的历史叙事与分析——以<出水莲>四次重要表演为视点》。发言人以新中国以来客家筝派的四个代表性人物为线索,将建国至今客家筝派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乐人及其音乐活动、代表性人物演奏的《出水莲》的表演形态、表演现象进行了阐释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客家筝派发展过程中乐人身份、乐人文化认同、乐曲意象诠释等多方面展开探讨。
中国文化大学中国音乐学系余御鸿的发言题目是《多元共生新格局——谈潮州筝乐的传承与发展》。发言人主要探讨了当今潮州筝在地方家族传承及学院传承之间两种不同的传承模式。在介绍潮州筝在地方家族传承情况时,发言人对高哲睿、黄长富、陈其俊、林毛根等各大古筝世家的传承人、教学模式、练习方式等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学院式的师徒传承方面,则以郭鹰、许守诚、杨秀明为例,分别就其学习、生活经历、教学贡献各方面展开。发言人认为潮州筝乐在当代经历着传承方式的转型,但无论家族传承还是学院传承,这些筝乐艺术家都对潮州筝乐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川音乐学院李富杰的发言题目是《从民族音乐学的视角看日本传统筝谱的文化意义》。发言人介绍了日本筝乐发展的四个阶段、日本筝的传统记谱方式,以及目前日本传统筝乐常用的三种筝谱。而后,发言人又展示了明治维新后日本筝乐所采用的主要记谱法,并论述了筝谱的现代化倾向对日本筝乐发展的必然性与积极意义。
上海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蔡小峰的发言题目是《中国传统音乐形态学综述》。发言人的报告分三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中国传统音乐形态学”研究对象与学科层级;第二部分,“中国传统音乐形态学”之方法论体系;第三部分,“中国传统音乐形态学”实际运用中的相关问题探讨。
山东省单县文化管荣世生的发言题目是《山东筝曲的传统与创新》。发言人详细介绍了山东筝曲的历史渊源、曲目、艺术特征等在内的基本信息及当今筝曲的创新情况,并提出了关于山东筝派传承和发展的五点设想。
评议人褚历对上述发言进行了细致的评议,在研究内容、研究视野及思辨性上充分肯定了五位学者,并为每位学者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值得一提的是,在对蔡小峰的发言进行评议时,评议人提出了一个有待思考的问题,即在中国传统音乐这一学科中音乐学者所撰写的文章和专著到底是写给谁看的?是作为主位的民间艺人们还是作为客位的学者同僚们?这一问题在后续第四单元的点评环节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探讨。对于荣世生发言中所提到的当代筝曲发展状况,评议人也提出了一个“为谁而写”的问题,即音乐作品为谁而写、写给谁听,指出作曲家群体与普通大众是两个不同的文化圈,如何创作出两个群体都能认可的作品值得思考。对于当代筝曲的创新,评议人与荣世生持相同的看法,即期望有一批具有地方风格的、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出现。
第四单元
本单元共有五位学者发言,主持人由星海音乐学院张露丹担任,评议人由扬州大学音乐学院魏琳琳担任。五位学者的发言皆围绕少数民族音乐或地方音乐展开。

|
第四单元发言人与评议人合影 |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周珂晴的发言题目是《融合与认同:九连真人乐队的客语摇滚》。发言人主要分三部分进行汇报:其一,九连真人与现代性;其二,客家本土文化元素与摇滚融合;其三,认同与重建本土文化身份。通过对这三部分的详细论述,解决“九连真人如何在摇滚音乐形式中融入传统并借此重建本土的文化身份”这一问题。
闽江学院周伟的发言题目是《闽东畲族节俗音乐文化生态中的冲突与融合》。发言人分别介绍了畲歌在审美语境下的多样化呈现、在政治语境下的功能迁移与在文化语境下的族性认同,最后对畲族节俗音乐文化生态的多样化并存发展加以总结。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生刘晓芳的发言题目是《民间民歌赛事中的角色与互动——以克什克腾旗牧民举办的民歌比赛为例》。发言人首先介绍了克什克腾旗的基本概况,而后对克什克腾旗举办的民歌比赛作为个案,从规则、过程、结果、意义各方面展开,最后探讨了民歌赛事中颇具趣味的角色与互动问题。
潍坊学院音乐学院学生李广鑫的发言题目是《“象脚鼓乐队”(hei guang hei mang)与傣族(傣那)音乐文化认同关系研究》。该发言主要对“象脚鼓乐队”进行了深入剖析,围绕“光耀乐队”与“光恩乐队”在配置、形制与演奏技艺系统三方面的差异展开探讨,发言人认为,从象脚鼓的演奏与传承发展中,可以看出傣那民众对本族文化所持的高度认同与自信。
星海音乐学院张露丹的发言题目是《潮州“踮脚戏”表演的民俗生态环境及其社会功能意义》。发言人从踮脚戏的历史背景、演出团体、演出空间、例戏与正戏、音乐组合方式及其表现形态和民俗环境六个方面入手,对潮州踮脚戏展开了非常全面的论述,体现了踮脚戏作为戏曲艺术与民俗活动的双重复杂身份。
评议人魏琳琳在赞扬了五位学者全面、清晰的发言的同时,也多次提到了作为学者必须具备并且不断强化的问题意识,强调研究要更加具体到某个焦点。评议人还邀请上海音乐学院刘红加入讨论,刘老师随后对第三单元评议人褚历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回应,认为我们的研究是文化的研究,研究的内容是文化行为,研究的对象也是文化行为,学术研究除了满足学者和民间艺人这样的一个朴素的要求,更应该是学术精神的体现,是对历史、对社会、对文化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第五单元
本单元同样由五位学者发言,主持人由德州学院李德敬担任,评议人由中国音乐学院袁环担任。本场发言主要围绕戏曲声腔与剧种音乐问题展开讨论。

|
第五单元发言人与评议人合影 |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高娅的发言题目是《“腔”到“韵”——广西文场的行腔特点》。发言人首先对研究对象及概念进行了解析,而后通过分析依字行腔在广西文场中的表现与广西文场的润腔特点,总结出了润腔与依字行腔的关系,即主要通过字头处的润腔实现依字行腔。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魏锦的发言题目是《对川剧音乐“依字行腔”的实验语音学分析》。基于发言人在语言学领域的学术积累,发言内容重点探讨了什么是依字行腔、依字行腔的语音学依据和依字行腔的实现过程等问题,认为川剧高腔唱、念字调均遵循川、渝方言声调却又比其更加夸张、变化幅度更大的结论。该研究中,实验语音学的介入也为依字行腔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开辟了一条崭新的研究道路。
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张凡的发言题目是《说话、声腔化与同构——对民族器乐演奏模仿语言行为问题的研究》。该发言主要探讨了三个问题:其一,器乐“说话”的现象;其二,器乐的声腔化演奏;其三,歌与乐的同构关系。发言人最终认为器乐表演者亦是歌者,提出有关声乐的学习对培养器乐表演和创作人才的重要意义。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陈宇琪的发言题目是《中国民族乐器在流行乐队中使用的研究》。发言人以音乐综艺《我是歌手》中谭晶演唱的歌曲改编为例,陈述了民族乐器在流行歌曲编配中的使用情况、使用特点、形成原因,最后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进一步的讨论与思考。
德州学院李德敬的发言题目是《板腔体小戏慢板发展的不充分性研究——以八个剧种为例的量化分析》。发言主要分三部分展开:第一部分,研究方法、分析步骤及样本的选择;第二部分,对小戏与大戏慢板相关数据的统计;第三部分,对小戏与大戏慢板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在研究过程中,发言人对其研究对象进行了精准的量化分析,使其研究过程与结果得以清晰地呈现。
评议人袁环对本场的五位发言人所选议题高度赞扬,认为这些议题“很有特色、很有新意、很有趣味”,也对其中三位发言人所运用的物理的、测音的可视化手段表示认同与欣赏,认为如今音乐学的研究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是十分必要的。随后,评议人围绕各位学者的发言内容进行了思辨性讨论。如就广西文场的行腔问题,指出很多外来曲目在传入之前早已定型,那么在与本土文化交融过程中,依字行腔问题如何调适?又如器乐的声腔化问题方面,民族器乐除了声腔化的表达,它依然要去寻找、开发独具特色的器乐化语言,这是必须要去突破的问题。如果只限于声腔化思维,它的器乐化思维和语言就很难走得更远。因此,中国民族器乐如何超越声腔化、挖掘更具表现力与张力的器乐化表达语汇与方式,是当代音乐学者需要思考的,也是每一位当代民乐演奏家的责任。
当天第五会场十余位学者的精彩发言,涉及到我国传统音乐多地区、多民族的多种体裁,并从不同视角切入,讨论其表演、审美与当代创作。发言人与评议人围绕学术问题的双向互动,创建了良好的学术氛围与轻松的交流环境,为各地音乐学者带来了一场学术与精神上的盛宴。
供稿:杨德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