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系

Musicology

音乐学系

【世界音乐周2023主旨讲座】“琴”感碰撞的瞬间——记即兴与现场创作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讲座

信息来源:音乐学系 发布日期:2023-12-21 23:07:24 更新日期:2025-03-22 23:10:17

2023年12月2日,由美籍华人琵琶演奏家、作曲家高虹主讲,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安平教授主持的《即兴与现场创作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工作坊,在中央音乐学院教学楼701学术报告厅顺利举行。

高虹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师从中国琵琶演奏家、教育加浦东派大师林石城教授。现为美国作曲家协会董事会理事、教育委员会成员。美国格莱美芝加哥分部作曲家委员会委员主系。曾荣获全球音乐奖(GMA)七个金奖、明尼苏达州艺术家协会的“艺术家奖”、布什民间传统艺术家大奖、奥德威艺术中心的萨利“终身成就贡献奖”等诸多奖项。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传播。

本次工作坊分为三个部分。在第一个部分中,高虹老师分享了自己对于中国音乐的即兴表演与跨界合作的体会与探索。

首先,高虹老师介绍了中国音乐家在美国发展的基本情况,讲述了自己早年在海外时的经历。例如,她在一次演出中,主持人介绍她即将演奏琵琶,由于琵琶的英文名“pipa”与荷兰豆“pea pods”读音相似,外国听众对于高虹即将演奏“荷兰豆”惊讶不已。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经历背后反映出了早年外国人对于中国传统音乐了解甚少的局面。正因如此,高虹更加坚定了要在海外传播中国传统音乐的决心。早年她曾和恩师林石城在美国很多城市巡回演出,在美国音乐界得到了一致好评。林石城与高虹还在美国发行了师生琵琶专辑——《海青拿天鹅》。这张专辑被美国和欧洲音乐界公认为是二十世纪琵琶经典专辑,2020年由英国唱片公司再次发行,荣获全球音乐大奖GMA最佳专辑、最佳器乐两项金奖。现在,高虹除了自己在海外进行演出外,还时常邀请其他优秀的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家前往海外进行表演,向世界展示中国民乐。

为了让海外的观众能够在短时间内领略到琵琶这一中国传统乐器的魅力,她开始尝试自己作曲,她的作曲家生涯也由此展开。高虹早年在海外的电台演出时,由于表演的时间很短,曲目的选择时常是一个令她头疼的难题。例如《十面埋伏》这样广受中国听众喜欢的曲目,并不适合在国外的电台进行展示。原因在于,对于没有接触过中国民乐的外国听众而言,直接欣赏《十面埋伏》可能会让他们会觉得吵闹。而慢速的乐曲有时又受限于表演时长,难以发挥出琵琶应有的魅力。为此,她干脆开始自己进行创作。1997年,高虹创作的琵琶独奏曲《飞龙》荣获美国作曲家协会的“新作品创作奖”(于2012年获“全球音乐奖·乐器独奏金奖”)。作品的获奖给予了她极大鼓舞,自此,她开始大胆地尝试进行跨界创作。其中的代表作品有:与印度音乐家合作创作的《早晨》、与西洋乐音乐家合作创作的《乡愁》、与夏威夷吉他演奏家合作创作的《蚊子》等。

工作坊的第二个部分,是高虹老师与世界级乌德琴演奏家、作曲家——伊萨姆·拉菲亚一同为大家现场展示的一段琵琶与乌德琴的跨界合作即兴演奏。这种融合跨文化音乐交流的方式展现了音乐的无限可能性,让观众感受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和共通之处。同时,通过两种不同的传统乐器的交流融合,也让观众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情感共鸣和沟通。既让观众耳目一新,有了美妙的音乐体验,也启发了他们对于世界音乐文化更深层次的思考。

工作坊的第三个部分,是高虹老师邀请现场观众带上自己的乐器一同上台体验集体即兴创作。她基于自身的实践经验给予了大家许多实用的建议,例如:在进行即兴创作时,一定要坚信自己,用心去讲故事,不要怕错,要在实践中找差距,敢于挑战和探索。在进行跨界合作时,要先做准备工作,事先了解对方音乐的特点、音阶、节奏,学会拿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同时在合作中,要在不把自己的个性和特色丢掉的基础上,用心、用感情与对方进行心灵的交流,要学会倾听,学会与其他音乐家合作互“让”,而不仅仅是自己自顾自地演奏自己的音乐。

许多参与者都是第一次进行即兴,高虹老师耐心地引导大家用自己的乐器尝试表现内心的喜悦、悲伤等情绪。待大家能够顺利表现情绪后,在高虹老师的鼓励下,中央音乐学院的师生、参会人员与高虹老师、伊萨姆·拉菲亚老师一同完成了一段以《阳光》为题的即兴作品。在愉悦欢快的合作氛围中,工作坊圆满结束。

撰稿:朱珠

图片统筹:谢林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