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日下午,一场题为《“大黄蜂”的困境:印度千禧一代的困境、宝莱坞电影音乐与音乐的代际塑造》的讲座在中央音乐学院教学楼701学术报告厅举行。本场讲座是“世界音乐周2023”的系列活动之一,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协办。讲座由刘小龙老师主持,杨烁老师担任翻译,主讲人是来自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音乐学院的维克多·维森特(Victor A.VICENTE)副教授。维森特教授拥有丰富的学术背景和教学经验,他曾在美国和土耳其任教,并于2008年移居中国香港。本场讲座围绕卡尔·曼海姆(Karl Mannheim)的代际理论、威廉·施特劳斯(William Strauss)和尼尔·豪( Neil Howe)的代际理论、印度代际理论和宝莱坞案例研究四部分展开。

首先,维克多·维森特介绍了代际理论的历史发展,尤其是曼海姆对此理论的延伸。代际理论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随着时间的推移,此理论在1920年代变得愈发流行,许多法国哲学家、德国史学家和考古学家都开始关注这一理论。1928年,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发表了一篇名为《代际的问题》的文章,强调了代际理论作为一种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性。曼海姆批判了许多学者和作家的观点,他认为代际问题应该被视为一个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生物性或历史性的问题。因此,他认为代际问题是值得深入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话题。在曼海姆的理论中,他将能够使人们的代际特征发生变化的重大事件称为“结晶时刻”(crystalizing moments)。这些时刻通常发生在人的少年时期,同一代际的人们通常会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然而,维森特也指出了曼海姆没有考虑到的一些问题。例如,当谈论同一代人时,曼海姆没有考虑到不同事件对人们的影响可能会有所不同。此外,青少年的发展也并非完全一致,有许多细节和差异性问题曼海姆并未深入探讨。1952年,曼海姆的理论被翻译成英文并广受欢迎,尤其是他的“结晶时刻”理论,在70年代和90年代引发了大量的讨论和研究。维森特总结了曼海姆的理论,并强调了它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其次,维森特介绍了威廉·施特劳斯和尼尔·豪的代际理论。在曼海姆理论的影响下,美国学者施特劳斯和尼尔·豪形成了他们的代际理论,该理论在美国备受欢迎。他们的理论指出历史上的四个代际会不断轮回,每个代际会因重大事件而改变特征。出生于这四个代际中的人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原型,包括理想主义、自由、英雄主义和适应性。然而,这些特征并非固定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四个代际阶段会不断轮转。同时,在同一时代中也会存在不同的转向和交融。因此,根据这一理论,千禧一代被认为是非常具有英雄主义的一代人。施特劳斯和豪的理论在某些方面过于绝对化,将年轻人固定在某个发展形态中。然而,曼海姆从一开始就反对这种绝对化的理论。他认为代际之间很难界定开始和结束,更倾向于认为代际影响是一种倾向而非绝对现象。此外,施特劳斯和豪将不同的代际与不同时代的流行音乐关联起来。例如,“失落的一代”倾向于听表达悲伤的布鲁斯音乐,而X世代则更倾向于听与社会状况有关的独立音乐等。他们认为代际认同对于美国工业至关重要,并认为听什么样的音乐会影响个人成为什么样的音乐人或观众。然而,曼海姆强调每个时代的思想是复生的而非单一的,应该去听复杂的单一的个人声音。

然后,维森特阐述了印度的代际理论与代际理论在宝莱坞电影中的反映。在印度,宝莱坞作为一种文化对于印度人的代际体验具有重要影响。一些人认为,西方理论可能并不完全适用于非西方社会,因为这些理论主要以美国为中心。然而,曼海姆曾提到文化差异的现象,指出不同历史背景的国家不能简单地进行比较。实际上,自中世纪以来,印度已经发展出自己的一套代际系统,这套系统与两位美国学者的理论有一些相似之处,其中每二十四年被视为一个人生阶段。在印度,许多重要历史时刻,如独立成共和国时期、反殖民时期和九十年代新自由主义政策开始实行的时期,都被视为结晶的时刻,对不同代际的印度年轻人成长产生了影响。维森特将这些历史时刻和电影结合起来进行了讲述,介绍了不同的历史事件的不同电影现象。
最后,维森特通过《疯狂的钱袋》《醒来吧,西德》《三傻大闹宝莱坞》《年度最佳学生》四部印度电影实例对先前讲述的理论作出了论证。其中,《疯狂的钱袋》虽然电影评价一般,但其中的一首歌得到了爆火,这首歌为“蝴蝶三代”中较老的一代所作,大致表达了一个中年男人没有履行其人生阶段该有的义务,日日等待媳妇说教的故事。包括此片在内的前三部影片都符合代际理论的预判,而《年度最佳学生》则是一部不符合代际理论的影片。在这部影片中我们能看到当外界声音都在说女孩应该怎样做时,女主角却始终保持反叛的态度。通过这部影片,维森特最后得出了结论:关于更加多元的代际现象,我们不能只通过理论去定性。

总的来看,本讲座以印度的千禧一代和不断变化的印地语电影及其音乐的媒介景观为例,对曼海姆等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阐释。通过具有音乐意义的场景和歌曲,本场讲座探讨了宝莱坞是如何尝试运用电影和音乐来定义、描绘和塑造这一代人,甚至如何调整其模式以更好地迎合这一代人的。并且本场讲座在探讨本土世代分类的同时,也提出了宝莱坞通过这种方式反映千禧一代的困境和努力,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力量,也就是曼海姆意义上的社会事件。这不仅使印度的年轻一代有机会与西方的年轻一代保持一致,而且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讲座吸引了众多学生和音乐爱好者的参与。在现场观众聆听的非常认真,并且在讲座结束后许多观众还踊跃的向维森特提问。其中有一位观众所提的问题令笔者很感兴趣,她问到,如今印度传统音乐在宝莱坞中的减少与代际的变化是有关连的么?对此,维森特也做出了回答。维森特认为宝莱坞电影音乐的发展不是线性的,而是一个轮回的过程,在上世纪七十代,宝莱坞电影中的印度传统音乐可能存在感较弱,但是在政府的扶持、观众的审美变化等各种各样的社会条件下,在未来宝莱坞电影音乐依旧有所谓的回归传统的可能性,所以并不能简单的认为“传统的东西”在由多到少,当下的“少”仅仅是阶段性的特征。

在观众提问环节完成后,主持人刘小龙老师对本场讲座进行了简要的概述,他评价这是一场非常有学术质量同时又关注社会现实的讲座,并且希望在今后维克多·维森特教授还可以与我校有更多的交流合作。
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世界音乐周2023”旨在通过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和音乐家,为学生和公众提供了解世界各地音乐和文化的机会。此次讲座作为系列活动之一,成功地探讨了印度千禧一代与宝莱坞电影音乐的代际塑造,为听众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发。讲座结束后,听众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他们认为本次讲座增进了他们对于印度文化和音乐的了解,也加强了对于不同代际之间的差异和困境的认识。笔者也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讲座,帮助我们拓宽视野,增进对不同文化和音乐的理解。
撰稿:李悦萌
图片统筹:王方怡、谢林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