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日下午,《韩国传统器乐与声乐的演奏(唱)技法工作坊》在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8层报告厅举办。本场工作坊主讲人为韩国著名伽倻琴演奏家、盘索里演唱家、全罗北道第40号非物质文化遗产“伽倻琴散调”传承人权泰庆,由中央音乐学院世界民族音乐方向博士、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央音乐学院外聘教师庄静担任主持。

本场工作坊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介绍韩国传统乐器长鼓的形制及演奏方法,第二部分现场教唱大长今主题曲《呼唤(오나라)》。权泰庆老师在中国进行韩国传统音乐的传播与教学已经十余年,是第一个在中国开设韩国传统音乐课程的老师,同时也担任中央音乐学院世界民族音乐方向多重能力实践及跨文化音乐实践课程的外籍老师。本次工作坊为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的小朋友和家长们带来了丰富多元的音乐感受,为音乐文化的跨国传播和实际体验提供了更多机会。

工作坊伊始,权泰庆老师强调到,在韩国传统文化中,礼仪是十分重要的部分,随即带领大家使用韩语向老师问好,以表达尊重。工作坊正式开始后,权泰庆老师首先对长鼓的演奏姿势、鼓锤握法进行介绍,左右手分别执鼓棰敲击鼓面,左鼓锤尖端为为圆球状,右鼓棰用细竹条做成。长鼓是朝鲜族打击乐中唯一能够独立、准确、完整地演奏各种“长短”的乐器,因此被称为朝鲜族的“长短乐器”。其演奏的鼓点与鼓语是一一对应的,不同的敲击演奏方式有着不同的拟声词象征,,左右手同时敲击为“teng”,左手单独敲击为“kong”,右手单独敲击为“da”权泰庆老师带领观众反复朗读并熟悉。
随后,权泰庆老师教授观众打击长鼓作品《挥莫里》的部分片段。“长短”是朝鲜族传统音乐中特有的节奏节拍体系,它在包含速度的同时,规定了节奏节拍、曲式结构、情感表达等诸多音乐相关的要素,显示出朝鲜族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莫里”在韩语中有追、逐、赶、撵、推之意,“挥”则表示急速旋转。挥莫里的性格特征是欢快跳跃、紧张沸腾的,多为 2/4、4/4 拍子的形式,其速度是“长短”中最快的,往往用来表现热闹或忙乱的场面。

在工作坊的第二部分,权泰庆老师向学生及家长展示了韩国传统歌曲《阿里郎》以及大长今主题曲《呼唤(오나라)》,并邀请现场家长共同齐唱,学生以基本鼓点节奏进行伴奏,充分调动现场所有观众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引导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音乐、表达音乐。
本场工作坊在韩国音乐家权泰庆和主持庄静的全力引导下,在场学生与家长完成了长鼓学习与演奏、大长今主题曲的演唱,现场氛围融洽。在工作坊的后半程,权泰庆老师和庄静老师为现场的小朋友留下提问时间,她们的疑问展现了当代青少年观察能力之细致、音乐素养之全面,令两位老师惊讶与赞叹。

小朋友问及长鼓的形制大小、表演形式、携带方式、细节功用等具体而关键的问题,权泰庆老师和庄静老师进行了细致的解答。首先,长鼓的形制分为不同的大小,最小的长鼓往往用于舞蹈表演,中等大小的用于声乐或器乐伴奏,最大的长鼓用于宫廷音乐。每只鼓上有用于调整鼓绳的皮套,通过调整其位置,来改变长鼓的音色,两端发出两种不同音色,粗端为柔和深沉的低音,细端为清脆明亮的高音。同时两只鼓锤不仅握法不同,其同样有着阴阳之分。小朋友通过细致观察,问到:“为什么左手在拿鼓锤时,需要将小拇指放在后面?”老师也解释到,这是为了更便于控制鼓锤的演奏,尤其是面对较快速度的演奏时。在具体的舞台表演中,权泰庆老师提到韩国传统音乐中,呼吸是十分重要的,我们需要带有呼吸的律动去演奏,舞蹈与音乐是相通的,舞蹈中亦是如此。
在工作坊的尾声,权泰庆老师对在座家长分享了韩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理念,这不仅为青少年带来音乐的体验,更为家长传递教育的经验。老师说到:“在韩国文化中,虽然小孩子很调皮,但是她们也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自己的梦想,家长们要为孩子们喝彩,一定要多夸奖、多鼓励孩子!”这不仅是一场感知不同文化的工作坊,更是一场启迪自我的旅程。

本场《韩国传统器乐与声乐的演奏(唱)技法工作坊》为我校及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的学生提供了解韩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机会,感受世界多元文化魅力,培养学生包容宽广的学习态度。通过对话与交流,实现音乐文化的相互沟通。
工作坊的开展与实践让各个国家的音乐、各个乐器的名字不再只是书本上的几个字,而是眼前可听、可见、可学、可体验的艺术形式。通过音乐的语言和媒介,将处于不同语境下的音乐家、音乐文化与观众联系在一起,展现出世界音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好愿景,为世界民族音乐的传播和实践架起桥梁,推动世界各地音乐的融合交汇和繁荣发展!
撰稿:高珑铱
图片统筹:谢林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