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系

Musicology

音乐学系

缅怀与继承:于润洋先生和他的音乐美学思想 ——纪念于润洋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 “音乐美学”主题研讨综述报告

信息来源:音乐学系 发布日期:2022-12-21 18:49:00 更新日期:2025-03-23 18:51:41

2022年12月4日上午8:30-12:00,纪念于润洋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音乐美学”主题研讨顺利召开。本场主题研讨分为两个单元进行,由央音视频直播。

第一单元:8:30-10:00

本单元的议题是“于润洋的西方音乐哲学研究”。由中央音乐学院宋瑾主持,共6位学者发言。

中央音乐学院王次炤的发言题目是“于润洋的音乐哲学思想”,主要探讨了于润洋先生的学术贡献与核心思想。发言人提到,于润洋先生的研究将“历史与逻辑的融汇、理论与实践的贯通”作为基础,把对历史的考察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富有深刻性与科学性。发言人通过对于润洋先生在音乐本质、音乐内容、什么是音乐美这些问题上的观点举例,说明了于先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重大的音乐哲学问题上确立的独特观点。在对《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的说明中,发言人强调了于润洋先生在研究西方音乐哲学的时做到了本体研究和历史评价的融合,也做到了批评和借鉴的相辅相成。于先生的另一本著作《悲情肖邦》则把握好了历史、社会、文化、作者心路历程因素,也把握住了音乐结构本身。此外,发言人指出,创建音乐学分析学科是于先生对我国音乐学做出的巨大贡献。他的音乐哲学思想也将被更多的人所学习与继承。

上海音乐学院韩锺恩的发言主题是“置于同一性范畴中间的音乐作品二重存在方式”。发言人通过对于润洋先生相关文论的关注与解读,设定了一个可以承上启下的作业空间。在向上的空间中,可以看于润洋先生与其前辈的师承关系:于润洋-索菲亚·丽萨-罗曼·茵加尔顿-埃德蒙德·古斯塔夫·阿尔布雷希特·胡塞尔;在向下的空间中,则可以呈现更多学生是如何不断考掘学术渊源与编织学科谱系的。发言的议题主要包含在前承者中。发言人指出了二重存在方式中隐含的哲学路径,并说明了这种一分为二分析与合二为一表述的方式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史观。再向上追溯,发言人展现了于先生先辈的更多观点,并引用于先生在《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中对其前辈观点的阐释说明了这种具体的师承关系。在后继者的空间内,发言人以“于润洋音乐美学谱系表”展现了于先生学术思想在后辈中的继承和发展。

西安音乐学院罗艺峰以“打开窗户,引入新知:谈于润洋先生的西方音乐哲学研究”为题,从《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看于润洋先生的研究特点。发言人从“所涉、所及、所念”三个角度进行分享。“所涉”包含了学派之涉、学人之涉、学脉之追寻、思想背景之涉、欧-美国家之涉、文献资料之涉。发言人举例了书中涉及到的各方面内容,展现出于先生所拥有的广阔的视野。“所及”为思之所及,主要介绍了余先生的眼界、思域与见识。“所念”为师之所念,发言人借所念阐发我思:要以西史为鉴,看清自己面目。最后,发言人从“乐-思-哲-人”的关系上作了阐发与总结:没有音乐哲学,音乐不可能深刻。没有音乐哲学,美学之思不可能深刻。没有音乐哲学,人的内涵不可能深刻。启示后辈在缅怀的同时,继续学习与继承于润洋先生的学术思想。

中央音乐学院邢维凯以“学科发展的奠基之作——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与中国当代音乐美学学科建设”为题,联系自身的学习成长经历,谈了《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对音乐美学学科发展的意义。发言人共概括了三方面的内容。首先,于润洋先生的这本著作建立了中国当代音乐美学学科发展的基本起点,即包容、开放的学术视野。另一方面,这本书很好地体现了于先生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治学理念。具体而言,即史论结合,以史证论的方法。发言人回忆于先生治学方法对其学术方向的影响,也说明了此方法在音乐美学学科中的重要性。此外,这本导论为音乐美学学科定下了守正创新的目标。发言人于最后呼吁,应沿着于润洋先生的奠基之路,把美学的工作做下去,发扬于先生的学术精神。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黄汉华的发言题目是“于润洋音乐哲学思想对中国音乐符号学研究的影响”,以其个人在音乐符号学研究的经历和体会,说明了对于润洋先生的音乐哲学思想的认识。在其中,发言人分别谈论了于润洋先生音乐哲学思想对中国音乐符号学研究和对发言人自身的影响。对前者的贡献是开创性的。重点以《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后记中音乐哲学和音乐美学研究对象区别的说明为例,发言人认为,这里的界定有利于美学和哲学在不同对象的研究中更加深入展开。在于先生思想的影响下,音乐符号学研究自八十年代以来出现了不少新成果,也正是于先生的音乐哲学思想开启了中国音乐符号学的研究先河。对发言人自身来说,虽未直接师从于润洋先生,但于先生的学术思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发言人对于学术道路的选择与治学方式。最后,发言人对于先生致以了崇高的学术致敬。

中央音乐学院柯扬以“学术定力与包容之心——重读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为题,谈了阅读《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时的两点体会。一是宏大计划与扎实阅读相统一。发言人罗列了各章节的主要内容思想的来源,呈现了于润洋先生如何通过扎实研究来实现他宏大的学术计划。二是稳定的学术立场与博采众家之长相统一。发言人以于润洋先生对现象学和释义学的研究为例,展现了于先生运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对各思想的吸收与批判。正是在这种学术立场上,形成了于润洋先生辩证的音乐学分析理论。这种谦逊与包容的学术态度也是于润洋先生的人格写照。在发言人看来,不仅音乐作品具有二重存在方式,人也有物质与精神的二重存在方式。于润洋先生作为精神的存在,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本单元发言最后,主持人宋瑾给予各位的发言以高度评价,认为本场发言整体质量很高

第二单元:10:15-12:00

本单元的议题是“于润洋先生的学术思想及其新发展”,由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黄汉华主持,共7位学者发言。

星海音乐学院罗小平的发言主题是“音乐学的领军人物——于润洋先生”。发言人从领军人物的所具条件、独具特征、成因分析三个方面介绍了作为领军人物的于润洋先生。发言人提出,在所具条件上,于先生对音乐学发展起到了导向、开拓、奠基的作用,创建了音乐学分析的新学科范式,取得了极高的社会成就和学术影响力。此外,自于润洋先生后已经形成了人才济济的梯队结构,这个学术梯队具有言传身教的传承方式,承续、发展、创新的学术脉络与众多优秀的学术人才。在独具的特征上,发言人指出了于润洋先生具有点面互动的研究、时空交融的影响、知行合一的实践的特点。最后,发言人总结,于润洋先生之所以能成为音乐学的领军人物,是因为他拥有精品培育的成长平台、核心地位的发展空间与均衡、立体、完善的心里结构。在分析中,发言人表达了对于润洋先生的敬仰与钦佩之情。

中央音乐学院宋瑾的发言主题是“从乐评中领悟于润洋的思想——以谈论《炎黄风情》为例”。在开始,发言人以视频的形式展现了一段2006年于润洋老师对鲍元凯和《炎黄风情》的乐评。发言人概括了这段乐评的核心思想及其预见性与前瞻性,例如21世纪初于先生就畅谈今日“中华复兴”主题,复兴包括国人对西方音乐的高水平表演等。随后,发言人展现了其从哲学释义的角度反观于润洋先生学术立场得到的一些结论,对《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做了部分摘要,重点在与乐评立场对应的分析上。乐评中的观念无论是艺术与社会、传统与现代,还是中国与西方、创作与接受,都体现了于润洋先生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最后,发言人以一组照片表达了对于先生的缅怀。

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的发言主题是“我与于润洋先生两三事”。发言人以图片和文字两种方式,展示了自身与于润洋先生之间印象深刻的回忆。首先是于先生为《我的导师张前》作序,这篇序文作于2015年5月15日,成为了于先生在世前的最后一篇文字。发言人还展示了与于润洋先生之间的通信,在于先生课堂上所作的小文及其前言,表达了作为学生的仰慕与感激之情。除此之外,发言人分享了本科期间的投稿受到于润洋先生的仔细批阅一事,这极大地激励了其学术研究的热情。最后,发言人展示了第一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会的照片,以说明,不仅仅是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也是于润洋先生一手计划创办的。于先生在学科建设上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中国音乐学院谢嘉幸以“慧眼识人,海纳百川——作为教育家、音乐学家和良师益友的于先生”为题,从三个身份的角度谈了对于润洋先生的认识。作为音乐教育家的于先生,在音乐美学学科的创建之路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开辟了音乐美学研究新领域,造就了新一代音乐理论家,是音乐美学航船的掌舵人。作为音乐学家的于先生,不断地为学科发展提出想法与建议。发言人评价于先生堪比当年的蔡元培与萧友梅。作为良师益友的于先生亲切和蔼。发言人举例了于先生邀约其发表文章一事,并展示了与先生的合影。最后,发言人提出了“我们还纪念先生什么?”“音乐院校是‘学府’还是‘官府’?”“究竟应该如何选拔人才和评判文章?是试卷与关系,还是‘慧眼’与‘胆识’?”三个问题,在缅怀于润洋先生的同时也启发听众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中央音乐学院何宽钊的发言主题是“文本细读的典范之作——于润洋先生的《悲情肖邦》”。发言人首先提出了文本细读的定义与要求,指出价值才是细读的目的。但在当今音乐领域,感官式、印象式音乐批评与对作品的机械分析比比皆是。由此,发言人提出了应当把握好细读与体验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两者应该扭结在一起。这种关系在《悲情肖邦》中得到体现。发言人认为,作为文本细读的典范,《悲情肖邦》具有四个显著特点,一是文本细读与作品保持了展开逻辑上的一致性,二是朴素的分析法,三是适度,四是强烈的历史感。发言人以书中对肖邦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的分析为例,展现于润洋先生用语的精准,对比较方法的运用以及对细读和体验关系的恰当处理。这种细读法对发言人的学术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今后音乐作品分析的道路也具有借鉴意义。

中央音乐学院李晓冬发言的题目是“从问题出发,以理解为本——感念于润洋先生”。发言人主要分享了自己的三点体会。第一点是于润洋先生求真务实、扎实务实的学风。这种精神至今仍被音乐学研究的晚辈所学习与坚守。这其中还包括于先生对音乐音响与作品所持的历史感、对聆听经验的把握与重视等精神。第二点是问题意识。对于基本的学科问题,于润洋先生有着敏锐且深刻的把握。从于先生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他能抓住问题的核心与关键,探究问题的复杂内涵,进而形成深层的理解与阐释。这种把握是立足于多年的学术思考之上的。发言人认为,比起追求答案,研究学术问题更应当注重理解的深刻把握。第三点是清楚明白的文风。例如于先生对于现象学、释义学、语义学的阐释在清晰的同时也丰富而深厚。发言人认为,这些体会和经验值得后辈深入地学习。

中央音乐学院黄宗权的发言题目是“对‘后于润洋时代’音乐美学发展路向的几点思考——兼谈当前中国音乐美学的学科境况与挑战”。发言人围绕三个问题进行了分享。第一,“过去:于润洋先生做了什么?”发言人指出,于先生不仅培养了一批杰出的人才,也通过对西方音乐哲学的研究与引进、中国学者立场的“音乐学分析”提出,来奠定、提升推动音乐美学学科的发展。第二,“现在:我们面临着什么?”发言人提出了三点,分别是音乐美学既有范式的研究难度在增加,音乐分析学术路径自身的难度与音乐美学学科潜在的“边缘化”危机。第三,“未来,于润洋先生仍然指引着什么?”发言人认为重要的有三个方面,一是保持独立品格,二是回归音乐特性,三是拓宽学科边界。最后,发言人以自身的经历与回忆表达了对于润洋先生最深切的怀念、感激与敬意。

最后,主持人黄汉华进行了总结。他认为七位学者的发言,让大家感受到了于先生的学术影响力、高尚人格与道德品质。虽然斯人已去,但他的精神将永远保留在我们的记忆当中,并将持续影响着音乐学学科未来的发展!

在本场的学术研讨中,各位学者发表了各自对于润洋先生学术思想的见解,分享了与于先生的生活、学术往事。寒风凛冽,但与会学者们真诚的缅怀与敬仰足以温暖所有人的心灵。尽管于先生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我们坚信,他思想与风骨将会永远与我们同在!

供稿:罗澍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