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系

Musicology

音乐学系

怀古思今 融创出新——记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22届年会闭幕式暨《融合:中国传统音乐的世界对话》研讨音乐会

信息来源:音乐学系 发布日期:2022-12-10 19:09:56 更新日期:2025-03-23 19:20:37

2022年11月28日晚,伴随着闭幕式和第三场研讨音乐会的相继圆满举办,历时三个日夜的“创新 怀古 融合 对话——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22届年会”落下了帷幕。本次年会共有近四百名学者参会发言,总计逾九万人次收看,虽因疫情原因转至线上进行,仍保持了年会向来的高规格、高水准,并开创了年会历史上的多个新高。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长萧梅教授在致辞中提到:“疫情当下,我们在顺利地进行着学术交流的同时,中央音乐学院的师生克服了许多突发的困难,保障了会议平稳进行,并且在独具特色的大会议程和音乐会中,让与会代表领略迭起的惊喜,创造了具有特色的网络学术环境。”

闭幕式

本届年会闭幕式由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秘书长齐琨教授主持,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肖学俊教授、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长萧梅教授致辞。

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22届年会闭幕式

肖学俊教授在致辞中表达了对年会完满成功的祝贺,并对组织本次会议的各单位与个人致以感谢,尤其表达了对本次年会成果的高度评价。肖学俊教授指出:学界对于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关注,已经大大突破了以往的领域,也将目光投向了传统音乐与现实、与世界、与当代音乐创作和表演的关系。本次年会从更多学科、更多视角对传统音乐进行审视,取得了不少可贵的成果,充分显示出中国传统音乐学科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

萧梅会长围绕本届年会议程、学者发言的整体情况进行了总结。从年会的参与者来看,不仅有传统意义上的音乐学者,还包括众多作曲家、表演者、电影导演以及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学者们围绕六大议题展开了广泛发言与讨论,其中涉及43个歌种、31个剧种、13个曲种和41个乐种的研究,反映出中国传统音乐在内涵上的丰富性、复杂性和流动性,也决定了研究方法必须具备多样性。会议中展示出当代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一系列新方法,广泛吸收了数字人文、语言学、大数据、统计学等多学科的发展成果,积极运用新兴科技丰富传统音乐研究的方法与手段,实现传统音乐研究的当代化、科技化、多元化。本次会议还展现出了传统音乐学界的诸多新动向,举办了中国古典音乐体系研究的圆桌论坛和三场线上音乐会,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共同引发学者们对当下中国古典音乐构建的热烈讨论。此外,如音乐考古学中大数据数字模块的应用、应用民族音乐学思潮下传统音乐研究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结合等话题,也集中地展现出了中国传统音乐学科的前沿动态。

闭幕式上邀请了高贺杰、徐欣、马琦玥、关意宁、刘雯、姚慧、包青青、王宇琪、徐天祥九位学者分别对九个会场的发言作出评述。各位评述人精炼地总结了各会场的发言内容与整体特点,进行了有高度、有广度、有深度的评价。

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二届中青年论文评选委员会主席张君仁教授宣布论文评选的获奖名单,并代表学会主席团向所有获奖学者表示了祝贺。本届年会组委会秘书长、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党总支书记吴晓萍宣读了包括网络、宣传、视觉设计、综述写作在内的所有会务保障部门的人员名单,向所有会务工作人员致谢。最后,薛艺兵教授代表主席团宣布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23届年会将在赣南师范大学举行。本届年会闭幕式在热烈的氛围中结束。

《融合:中国传统音乐的世界对话》研讨音乐会

当晚19:30,本届年会第三场研讨音乐会《融合:中国传统音乐的世界对话》于线上拉开帷幕。音乐会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安平教授担任研讨主持,并邀请了萧梅、高虹、刘小龙、史付红、陈欣若、李尚谦、陈冰等国内外知名作曲家、音乐学家、演奏家、指挥家作为研讨嘉宾。音乐会实时观看最高峰值达5600余人。

本场研讨音乐会共分为四个篇章,涉及四个主题。

第一篇章“远古回声”展演了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陈欣若创作的民族室内乐《倾杯乐》和中国琵琶演奏家、作曲家高虹与印度音乐家Shubhendra Rao即兴创演的作品《Morning》。安平教授分别连线了两位作曲家。陈欣若教授分享了《倾杯乐》的构思过程,并提到中国古典音乐,尤其是唐朝音乐本身便具有世界性,融合是中国古典音乐的特点之一。中国作曲家需要将中国既有的古典音乐同世界音乐进行融合,以此创造新的中国古典音乐。因此,他选择以多元融合的思路进行创作,将中国的宫廷音乐、文人音乐与西域音乐、印度音乐等跨文化的音乐风格相结合,构建出多元生动的声音景观。

民族室内乐《倾杯乐》演出现场

作曲家高虹分享了她与Rao合作创作《Morning》的故事。这首跨界合作、即兴创演的作品得到了中国琵琶演奏家林石城和印度著名音乐家拉维香卡跨越文化语境的高度评价。在这首作品中,高虹通过对印度古典音乐的学习和理解,以特有的印度音阶旋律型融入了中国琵琶的演奏思维与技巧,成功地与印度音乐家共同再现了中国与印度古典音乐的风貌,实现了跨文化的风格对话。

第二篇章“大地回想”展演了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史付红创作的三弦协奏曲《弦诗弹意》和我校“进击打击乐团”创编的打击乐合奏《来自大地的律动》。会议现场连线了史付红教授与“进击打击乐团”成员尹飞。史付红教授回顾了自己的求学经历,特别提及本科时学习的中国传统音乐与世界民族音乐课程,于她而言形同“启蒙”,为她未来的创作道路埋下了种子。《弦诗弹意》是史教授交响乐三部曲《声音拼图》的最后一首,如果说前两首更多关注了人与城市、宇宙的话题,那么,在这首作品中则回归大地,回归到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关怀之中。此外,她还提到在这套三部曲中,她以“有机融合,创造风格”为主导思维,追求可听性、交响性与现代性的并存,试图通过民乐和交响乐的结合实现“1+1=1”,在融合中创造新的音乐风格。

三弦协奏曲《弦诗弹意》演出现场

尹飞则从《来自大地的律动》与本章标题“大地回想”中“大地”的关联展开。首先,“大地”是自然的大地。在这首作品中,取材自然、不同材质的打击乐器用各样音色模仿、表现了大自然的声响,也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其次,“大地”也是人类的大地。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乐器和各具风格的节奏律动表现了跨越肤色、语言和文化的人类和谐相处,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广袤土壤与世界文化土壤的相连共生。最后,在这首《来自大地的律动》中,两个“大地”合而为一,带给听众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音乐之旅”。

打击乐合奏《来自大地的律动》演出现场

第三篇章“乐走天下”展演了三首风格迥异的作品。首先是由安平教授作曲、“乐走天下”世界赋寻乐队演奏的《阿西里西》。“赋寻”一词音译自英文“fusion”,即融合,“赋寻音乐”即混合音乐的代名词,本是印度音乐的一个种类,现泛指将本民族音乐结构和乐器与其他音乐形态相融合的音乐风格。《阿西里西》是一首根据贵州彝族古老民歌改编而成的中国赋寻器乐曲。彝语“阿西里西”的大意为“朋友们一起来玩游戏“,无独有偶,英文“Play”一词除了“游戏”的含义外,也具有玩耍和演奏等含义。由此,“阿西里西”的含义与“乐走天下”乐队以乐会友,融合创新的宗旨达成了融通。这首作品以“阿西里西”的民歌旋律为主题,结合中国、印度古典音乐以及当代赋寻音乐的即兴表演规则,通过琵琶、吉他和塔布拉鼓三件乐器的即兴变奏与插部交替演奏,象征着“中国、西方和世界”音乐文化的融合,既体现了彝族古老音乐的质朴与狂野,又彰显了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和世界音乐的和谐之美。

“乐走天下”乐队演奏的赋寻三重奏《阿西里西》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民族音乐学在读博士研究生Gus Holley演奏的琵琶独奏曲《陈杏元和番》。这首作品是河南板头曲的代表作之一,由国乐泰斗林石城改编为琵琶独奏曲。Gus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却颇为地道地表现出了琵琶文曲的意韵。高虹老师分享了她和Gus的师生情谊,讲述了Gus接触、学习和研究中国音乐的经历,从刚接触中国音乐时的一见钟情,到开始学习中阮和琵琶,到成为第一名获得中国琵琶比赛金奖的外国选手。高虹老师还讲述了中国音乐近年来在美国的蓬勃发展。在对话的最后,安平教授感慨道:“如果能多一些像Gus这样的人,相信中国音乐一定能走向世界。”

Gus Holley演奏的琵琶独奏曲《陈杏元和番》

由高虹创作的黑管、琵琶、大提琴和钢琴四重奏《乡愁》,一方面表达了创作者旅居海外的乡愁,同时也体现了中西方音乐在情感表现上的共通性,即不同文化的人们都共享着一份乡愁之情。现场嘉宾刘小龙教授讲述了他关于中西音乐融合的看法,他从西方音乐在现代社会的突破性发展这条历史脉络延伸,认为音乐世界已经从过去的传统中大大的走出来,在创作技法、创作观念,甚至是对于音乐的认识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中国音乐在世界音乐(World Music)的语境中不断勃发,在选择中不断地丰富自己。刘小龙教授高度评价了本场音乐会:通过融合,当代中国音乐创作已经呈现出了新的风格,体现的是作曲家对于当代生活的审视。

混合四重奏《乡愁》演出现场

第四篇章“美美与共”演出了三首赋寻风格的室内乐作品。第一首是世界扬琴重奏《友谊地久天长》,来自世界各地的扬琴家族乐器——印度的桑图尔(Santoor)、伊朗的桑图尔(Santur)、东欧的钦巴龙和中国扬琴一同奏出了这首世界人民熟悉的友谊之歌。来自中国、伊朗和捷克的米玄烨、马幸福(Massoud)和马泰(Matej)三位演奏者分享了这首作品的构思与关于扬琴这件乐器未来发展的思考。

扬琴重奏《友谊地久天长》演出现场

安平教授编曲的中国赋寻乐《茉莉花》,将江苏民歌《茉莉花》与流行在西方世界的普契尼改编的《茉莉花》作为变奏衍展的核心旋律,以充满世界性、融合性与即兴性的创作理念与形式进行创演,展现了东方音乐艺术的意境美和西方音乐艺术的情感之美。

中国赋寻乐《茉莉花》演出现场

由作曲家李尚谦为中央音乐学院“探戈艺术研究与实践中心”项目创作的民族室内乐《茉莉探戈》,将家喻户晓的中国民歌《茉莉花》与阿根廷探戈曲《一步之遥》进行融合,既展现了中国民歌的优雅委婉,又抒发了探戈音乐的动感与激情,共同凸显了中、阿两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包容性与融合性,可谓实现了“美美与共”的审美追求。作曲家李尚谦探讨了这首作品的融合思路,他将《一步之遥》的副段旋律进行大调化处理,使之嵌入到中国民乐的风格之中,并与《茉莉花》的旋律交相呼应或交叠,从而实现了风格之间的对话。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室内乐团指挥陈冰教授探讨了中国古典音乐在当代民乐创作中的作用与意义,她回顾了《倾杯乐》和《茉莉探戈》两首作品,并表示: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我们的音乐呈现,我希望达成一种有声无界的状态。

民族室内乐《茉莉探戈》演出现场

本场音乐会最后,萧梅会长做总结陈词。学会自创立之初,就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挖掘、整理与研究,并推动中国音乐的创作与发展。目前,还有许多埋藏在民间或历史中的传统音乐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与认识。由此,她强调对于民间和古典的再认识,将传统音乐研究同国家非遗保护政策相结合,同当代音乐创作和表演相结合,实现学术成果的创造性转化。用中国古典音乐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意蕴,在当代音乐中不断发展、不断流动的境遇中,找寻中国音乐的立根之基与发展之道。

供稿:杨其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