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1月28日08:30—17:30,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22届年会第三会场顺利召开。本场会议采用央音视频直播,分六、七、八、九共四个单元,以学者发言与评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第六单元
本单元共有五位学者发言,由四川师范大学李松兰主持,中国音乐学院刘勇评议。

|
第六单元发言人与评议人合影 |
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荣蕙荞的发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的鲁西南鼓吹乐》,以菏泽、济宁地区的鲁西南鼓吹乐为研究对象,通过民政部门简化乡村婚俗礼仪的规定,审视当地文化馆(站)专业人员、鼓吹乐艺人和当地百姓各自的角色认同,以探索鲁西南鼓吹乐在新时代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方式,认为在受到多元音乐文化冲击的同时,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也获得更多选择和可能性。
日照市文化馆孙艳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鲁南五大调传承发展路径探究》,通过对基层文化工作者与民间艺人的田野调查,论证鲁南地区借助鲁南五大调,通过传统文化进校园、文化惠民进乡村、春节期间线上“村晚”等活动方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经验,指出乡村振兴战略对振兴鲁南五大调等民间音乐产生的积极影响及重要意义。
临沂大学音乐学院庄春梅通过民族音乐学的视角,以“鲁南五大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文化馆工作人员、开展过教学活动的各级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以《民族音乐学视域下“鲁南五大调”在学校的传承》为题,通过访谈发现鲁南五大调进入教育体系传播后,音乐审美、传承、传播、创作、表演方式均发生改变,认为应当从语境的选择、传播方式的回归、交互的维度三个方面来解决“鲁南五大调”在学校传承中的问题。
信阳师范学院陈楠《河南曲艺传承问题与对策——基于生态链的视角》,从生态学理论视角出发,针对河南曲艺传承存在的问题,构建河南曲艺生态链的应然模型,分析生态链各环节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认为河南曲艺发展应回归曲艺本体,注重培养曲艺创作者、研究者和传承人,改善传播机制,争取政府支持,加强曲艺生态链各要素间的联系。
四川师范大学李松兰的发言《乡村振兴中的鼓吹乐:新中国川南福宝贯打唢呐传承与发展研究》,以事件、文本、口述史料为叙事脉络,立足于福宝唢呐在当下乡村振兴中的生存状态,通过对其历史源流、传承方式和曲牌运用、音乐本体的变化及其原因的探索,考察其在当地民俗文化生活中地位、价值和影响,认为福宝唢呐目前的发展存在需求紧缩、听众锐减、传承无人的问题,应通过采录、宣传等方式增加听众数量,通过提升表演者地位、收入、推动作品内容与演出创新等方式,延续福宝唢呐传承。
本场评议人刘勇教授进行总结,他认为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传统文化、传统音乐的传承、发展得到广泛的重视;传统音乐的发展需要党和地方政府的领导,也可以适当参考学者的建议,尤其是配合乡村振兴的政策。一方面,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形式上,正是因为一代代人的大胆尝试才会有今天传统音乐的百花齐放;另一方面,旧的、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艺术形式的自然消失是必然的,创新的作用是在保留传统音乐“最根本的魂”的基础上从形式上使它更适应,营造一种能够使传统音乐继续生长的文化环境。
第七单元
本单元共有四位学者发言,由阿坝师范学院师立军主持,中国音乐学院杨民康评议。

|
第七单元发言人与评议人合影 |
绵阳师范学院杨梅《平武白马藏族宗教仪式与乡村文化振兴的互嵌共生研究》,从白马藏族的政治背景、生存环境、生计方式、信仰、习俗等方面考量其仪式对维系族群社会的整体功能发挥的作用,包括仪式衍生的文化及仪式的变化,理解仪式作为白马藏族生存策略的意义和价值,探讨了该区域仪式文化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结合与共存关系,认为应当将仪式与乡村文化振兴有机结合,通过农业结构调整与文旅建设进行多方位、活态传承与发展。
中国音乐学院赖森强《仪式音声的“分层—混融”特征与村落文化空间的构建》,以江西省万载县株潭镇获富村的丧葬仪式音声与表演为研究对象,通过音乐民族志文本层面的描述与分析阐释其“分层—混融”特征,探究信仰文化与仪式音声的互动关系以及文化主体对信仰与音声的观念认知,探讨民间村落社区信仰体系构建过程中仪式展演与音声产品的角色生成、功能表现和文化意义,体现村落文化空间建构的重要价值。
湖南女子学院余静雯《2016与2021——单南族南王(puyuma)部落岁时祭仪中的仪式音声变迁》,通过延台湾省台东市卑南山脉居住的卑南族(pinuyumayan)的南王(puyuma)部落的研究,以历时性眼光比较2021年与2014年亲自参与卑南族南王部落全年祭仪活动,展示仪式与音声的延续与变迁,根据不同受众面而呈现的不同“部落形象”,体现卑南族传统音乐文化构建、保存、传承的过程,并以南王族人为参照,体现少数民族地区传统音乐文化观念的建构,在今天音乐文本化、影音化、舞台化、商品化的时代背景下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阿坝师范学院师立军《茂县西湖寨尔玛族群“瓦尔俄足”仪式音声调查研究》,通过民族音乐学及音乐人类学研究方法,对羌族的传统节日“瓦尔俄足”描述与阐释,以节日影像志研究范式与多年的田野定点跟踪调查为研究基础,记录其仪式活动,对具体曲目的音乐本体进行分析,认为其属于典型的“萨满式文明”。同时从“瓦尔俄足”文化属性与空间生产的角度,认为其汉羌文化混容,父系、母系社会关系并存,原始自然崇拜和古蜀文明互证,与西北花儿具有亲缘族属关系,并且在马克思文艺观的视域下用网络空间来传播传统艺术,用羌族文明讲好中国故事,坚定中华文化立场。
本场评议人杨民康教授进行总结,他认为每个发言都与仪式音乐有关,四位学者都从不同程度把传统的节庆仪式与乡村振兴、文化生活空间以及反映少数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的发展趋向相结合,研究都与自己的学位论文有关,提出了成熟而富有潜力的观点与设想。评议人还进一步对四位学者的发言分别进行了评议,认为一些观点还有继续细化的空间,尤其是在进行实地的田野调查之后,要更加注重体现“文旅结合”、与乡村振兴文化结合的具体方式,通过仪式的过程与研究对象的行为从符号、文化建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
第八单元
本单元共有四位学者发言,由扬州大学魏琳琳主持,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李松兰评议

|
第八单元发言人与评议人合影 |
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王洪《公共生活视域下民俗节庆音乐与乡村振兴研究——基于黎族“啦奥门”山兰文化节的田野考察》,以黎族“啦奥门”民俗节庆中的祭祀仪式及乐舞为考察对象,结合海南自由贸易港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民间生产生活方式进行广泛深入考察,认为海南中部少数民族聚居区传承的传统民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境中,以民俗节庆的形态出现于乡村公共生活,参与到当下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部署中,对于团结家庭、聚合社区民众以及联结地方、促进国家建设具有关键性作用,在当前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语境的影响下,黎族民俗节庆音乐体现出鲜明的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建构的特色。
浙江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张宇硕通过对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丧葬仪式的田野调查,以《河南商丘丧葬音乐调查研究》为题,从丧葬仪式文化、丧葬音乐使用情况、对当今丧葬仪式中音乐的简化和现代化的原因三个方面对该地区的丧葬仪式进行研究,认为商丘永城地区的丧仪中使用的乐曲一共包括戏曲、唢呐专用曲、歌曲三种类型;《凡字调》作为以往丧葬仪式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曲目,灵活多变、流传较久,民间目前没有固定的乐谱,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台湾艺术大学林雅琇《疫情之下的传统音乐——出自2018-2021<台湾音乐年鉴>的田野实践与反思》,以在“台湾音乐年鉴编辑计划”中北管音乐子项目与整套专书的编辑过程作为材料来源,从长时间观察台湾传统音乐活动与承传情形的田野第一手数据中重新爬梳,从演奏曲目、活动形态、文化场、政府资助、曲馆交谊、社群经营、世代交替等方面,认为新世代台湾传统音乐团体顺应时代潮流,通过抖音、Facebook、IG、YouTube、Podcast等新媒体平台寻找出路。他们善用网络传播媒介者,未来可能掌握北管音乐传播的话语权。在后疫情时代,传统音乐保存与推广之路有待观察。
扬州大学魏琳琳《蒙汉杂居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以土默特右旗西哈家素村落音乐生活为例》,对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将军尧镇西哈家素村进行田野调查,通过当地民众在日常的音乐生活中所反映的蒙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现状,发掘当地民众在日常音乐实践、生活实践的交流中共同促成的“基于文化了解的共同体意识”,认为这种意识是在尊重差异性基础上的认同;相比基于利益与政治认知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
本场评议人李松兰教授进行总结,她认为本场的发言围绕着传统音乐介入传统文化振兴展开,在时代背景与国家政策的干预下,传统音乐的改变是必然,音乐学学者们要保持客观的观察视角。李松兰教授此后对四位学者的发言分别进行了评议,她指出许多传统音乐正在年轻人的手中通过新技术、新媒体发出更强的声音,但是更有价值的内涵往往掌握在年纪更大的、运用新方法上更困难的传承人手中,因此作为学者有责任与使命帮助他们保存或者运用新媒体的手段宣传传统音乐。
第九单元
本单元共有五位学者发言,由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汪静一主持,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欧阳平方评议。

|
第九单元发言人与评议人合影 |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何佳妮《乡村振兴背景下潮剧传播的符号表达意蕴——基于福建云霄潮剧活动的反思》,从视、听符号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潮剧传播活动的整体样貌,探讨潮剧反哺乡村的路径。通过分析潮剧的民俗功能、政治功能、社会功能、教育功能,认为潮剧传播人物符号存在片面性;音乐符号所呈现的艺术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传播效果;潮剧传播符号系统表达存在断层现象。
沈阳音乐学院姜玥《辽宁戏曲剧种现状研究与传承创新》,通过梳理、总结辽宁戏曲音乐的历史、成就,阐述其发展现状,认为辽宁戏曲发展过程中存在演员后继无人、发展环境被破坏、观众减少的问题,并从传承、创新的角度提出了建议:训练培养有特色的辽宁戏曲专业人才;增加辽宁戏曲团的投入;支持、重建县级辽宁戏曲团;建设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生存机制;借助科技和网络媒体、吸收西方戏剧元素、注意戏曲本身的创新、时代特色的融入,以推动辽宁戏曲艺术的创新发展。
浙江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廖敏倩《湖南省隆回县文化馆藏麻江式铜鼓调查研究》,通过对《湖南省馆藏铜鼓调查报告》的分析,发现其中缺少隆回县铜鼓的研究内容,进而基于“瑶传道教”仪式的音乐文化志印证铜鼓音乐文化在当地的“结构性失忆”,并参考梅山瑶族分支白裤瑶的铜鼓应用研究,认为瑶族对铜鼓具有文化认同,湘中地区铜鼓的发现使得学界对梅山文化瑶人部落有了进一步认识。
阿坝师范学院李成秀《汶川羌锋村羌族口弦现状调查研究》,通过对流行于四川省汶川县羌族地区口弦的实地考察,结合文献资料,从口述史角度阐述了汶川羌锋村羌族口弦的历史、演奏技艺、传承现状及保护措施,认为羌族口弦的传承面临着传承人数量少、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低、不能使用现代新媒体传播方式进行线上传播、传承等挑战。
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汪静一《乡村振兴视域下浙中民营剧团的发展现状研究》,聚焦浙中民营剧团的发展历程,采取访谈、问卷、文献、实地走访等多种研究方法探析其生存现状,从调研数据反映当前浙中民营剧团注册资本薄弱、演员老龄化严重、剧目建设缺乏创新力量、舞美表演形式单一、音乐本体被简化等各类问题,从缺少固定排练场所、硬件设施陈旧等方面总结民营剧团的困境。依托乡村振兴战略,从政府、社会、剧团三方面提出建议与对策:加快质量升级,吸引年轻观众;拓展文化职能,宣传主流观念;重视教化作用,形成农村风尚;发展教育职能,解决受众问题。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欧阳平方进行评议,他认为本场发言内容丰富。作为党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战略充分重视对具有地方性特色的乡村文化的建设。传统音乐文化是乡村文化建设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学者们需要以应用民族音乐学的理论视角,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树立将传统音乐转化为资源并与乡村文旅融合的观念意识。作为学者,需要更多通过自身的田野作业,走进乡村、走近乡民、走近传统音乐。
本会场四个单元的22位学者,围绕着“传统音乐与乡村振兴研究”议题,展开了精彩纷呈的对话。黄翔鹏先生曾说,“传统是一条河流”,这句话既有追根溯源的回眸,又有滚滚东流的前瞻。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传统音乐不仅需要政府与传承人的参与,更需要学者的介入、新媒体的宣传,实现多层次的联动。一方面,学者要意识到自己的作用,在更多渠道、更多角度善于发声、勇于发声;另一方面,学者们也要意识到谁是传统音乐的主体,通过更多的田野作业贴近传统、认识传统、学习传统。
供稿:孙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