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系

Musicology

音乐学系

传统音乐的新研究——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22届年会第六会场(第六至九单元)综述

信息来源:音乐学系 发布日期:2022-12-09 20:38:17 更新日期:2025-03-23 20:41:08

第六单元

2022年11月28日8:30,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22届年会第六单元“新研究”第六会场的发言顺利举行,本场会议共4位学者发言,由浙江音乐学院孟凡玉主持,福建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吴少静评议。

第六单元发言人与评议人合影

泉州师范学院陈敏红《敕桃弦管:南音弦友群体人生史研究》,从人生史角度切入,以长期的跟踪调查、采访为基础,对南音弦友这一群体的生命历程和互动交往史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认为从南音弦友与南音故事中可以观察到其最为核心的传承秘诀,理解与阐释音乐承载者们的生命历程与其社会生活的关系更能接近音乐的本质。

上海音乐学院林洁羽《细究福建南音与唐代之渊源关系中的一些具体现象和问题》,指出福建南音与唐代音乐之联系是南音研究中的重要议题,发言以相关历史文献为基础,从福建南音与唐代相关联的音乐元素和唐代泉州的社会资源两个角度进行探讨,认为南音所用乐器与唐代之关联较为复杂,其中的音乐元素并不全与唐代有关联。

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官宇《汲取中国音乐笔法,塑造神秘东方印象——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在拉威尔<瓷偶女王莱德罗纳>中的结构意义》,从音乐创作的角度切入,围绕中国传统艺术在印象派的变革中是否产生过影响进行探讨,主要从主题建构、“基因”渗透、纵横交融的旋律与和声三方面,阐释拉威尔《瓷偶女王莱德罗纳》与“八板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音乐之间存在的深度关联,认为“东风西渐”对世纪之交印象派形成的历史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浙江音乐学院孟凡玉《敦煌驱傩词“赶五句”民歌的地方属性考索》,围绕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敦煌遗书P.2569V驱傩词中的两首唐代的“赶五句”民歌展开,通过对唐前文献的溯源及当代“赶五句”民歌地理分布的关照,认为该“赶五句”民歌具有鲜明的区域音乐属性,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在丝绸之路重镇敦煌交流与融合的结果。

福建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吴少静逐一进行了评议,认为每位学者都进行了非常有意义的探索,研究较为深入、系统,十分具有启发性。

第七单元

当日10:20,第七单元“新研究”第六会场的发言顺利举行。本单元共4位学者发言,由温州大学音乐学院乔志亮主持,中央音乐学院褚历评议。

第七单元发言人与评议人合影

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刘亦群《此调非彼调——青山唢呐民间乐语“趔调”的乐学阐释》,首先介绍了学界关于民间乐语的研究现状和“青山唢呐”的基本情况,继而对其中的“正调”和“趔调”乐语及其音乐特点进行了剖析,从传统乐学角度阐释了“趔调”的内涵,并探讨了由此映射出的当地民间艺人的创造性思维及审美取向,认为“趔调”并非与正调相对应的调高和指法,而是当地民间艺人在特定文化语境中产生的即兴创曲手法。

温州大学音乐学院乔志亮《弦子书【书板】乐学观察与认知》,基于山西介休、平遥、孝义等地的乐谱及录音,从弦子书【书板】的功能作用、音组织形态、节拍(板眼)、曲式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阐述,认为【书板】音乐结构严谨、环环相扣,材料应用讲究且有章法,是较为成熟的小型器乐套曲,蕴含着历代艺人的聪明智慧。

韩山师范学院周天星《“管色定调”视域下声腔合流形成的特定转调实践——兼论“欢音”“苦音”类调式转调属性》,主要从“管色定调”传统下的西皮、二黄声腔合流及其宫调实践分析,以及皮黄合流对其他剧种声腔发展的涵化效应等方面展开论述,认为西皮、二黄合流以笛上工尺七调为坐标,在胡琴不改变定弦的状态下,两种不同定弦声腔转换必然产生转调实践,皮黄合流形成的转调即合尺弦与四工弦恰为大二度宫系转换,秦腔的欢音、苦音本质上是两种声腔的合流。

常熟理工学院赵凌《此“调”非彼“调”——江苏省常熟市白茆山歌歌手口述中的“转调”分析》,以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通过分析歌手口述中的“转调”内涵,指出了其与音乐术语“转调”的区别,并就此探讨了民间音乐文化知识的生产过程,认为识别民间术语与音乐专业术语之间的异同是十分重要的,需警惕学术界通行的术语更新或取代原有地方民间术语的现象。

中央音乐学院褚历对发言内容逐一进行了评议,与各位发言者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讨论,提出了自己的相关思考与想法,取得了非常有益的学术交流效果。

第八单元

当日14:00,第八单元“新研究”第六会场的发言顺利举行。本单元共4位学者发言,由中央音乐学院褚历主持,中国音乐学院刘勇评议。

第八单元发言人与评议人合影

沈阳音乐学院李放《反膛是否存在七声形式》,围绕中国传统音乐中重要的曲调发展手法“反膛”展开讨论,指出目前的研究成果将反膛分为了五声反膛和七声反膛两种,但经发言人的细致分析,发现以往认为七声反膛是改变宫音的一种变奏技法的观点,是将七声反膛原则套用在了五声旋律中而造成的误解。因此,七声反膛存在于民间的真实性是值得怀疑的。

西藏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武雪瑶《论“同均三宫”在西藏传统歌舞囊玛音乐分析中的应用——兼及均、宫、调理论在我国各民族传统音乐分析中的契合性研讨》,运用“同均三宫”理论对囊玛音乐进行了分析,旨在由此而探寻契合囊玛音乐本体特征的分析路径。

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博士研究生孟书欣《“同均三宫”理论在中国民歌数据集中的实践》,利用埃森中国民歌数据集和贝叶斯推断模型对“同均三宫”理论进行了验证,认为“同均三宫”理论在中国民歌中可能缺乏实证支持。

中央音乐学院褚历《同均三宫理论的产生过程》,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同均三宫理论的产生过程进行了较为细致、深入地梳理,认为对同均三宫原理地探索可分为初步揭示、细化扩展、全面运用三个阶段,该理论是中国音乐理论研究几代学者不断探索、发展的结果,肯定了黄翔鹏先生对理论提升与阐述方面的重要贡献。

中国音乐学院刘勇在会议最后进行了评议,就发言内容与参会者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应对黄翔鹏先生的“同均三宫”理论进行更为细致的研读和理解。

第九单元

当日15:50,第九单元“新研究”第六会场的发言顺利举行。第九单元共5位学者发言,由中国音乐学院张天彤主持,南京艺术学院杨曦帆评议。

第九单元发言人与评议人合影

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院张劲盛《中蒙两国蒙古族长调民歌联合申报文本分析研究》,对联合申报文本进行了整体阐述和比较分析,旨在理解文本中所体现出的核心理念,以及总结联合申报文本撰写的经验和规律。

广西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张文远《音乐博物馆“音乐”主体价值的缺失与重构》,指出中国的音乐博物馆建设起步较晚却发展迅速,当今最突出的问题是音乐主体价值的缺失,认为有必要了解当今音乐博物馆的发展趋势,并从多种角度出发,结合多种理论对音乐主体价值的重构提出了一些思考。

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梁怡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音乐学院蔡灿煌合作完成的《全球视野与社会关怀——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乐器部的百年展览叙事》课题,由展览回顾和方法反思两部分组成,探讨了该馆通过乐器展览如何发挥了在当代社会价值、审美价值与学术价值对话上独特的功能与使命。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李旭坤《探究世界主义的概念和运用》,首先对世界主义这一概念进行了溯源,继而探讨了音乐学中的世界主义研究,并从学理性研究和案例研究两方面对相关的中国实践进行了总结,认为世界主义补充了一种超越个人、地域、民族国家、种族、阶级范畴的世界认同。

中国音乐学院张天彤《多元共生、和谐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北方人口较少民族音乐文化研究》,基于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阐释,对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的音乐文化进行了个性与共性的分析研究,认为挖掘这三个民族传统音乐中所蕴含的共同体因素将对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南京艺术学院杨曦帆在会议的最后进行了逐一评议,认为本场会议作为此次年会的最后一个单元将学术讨论推上了一个高潮,各位学者的研究十分具有新意和价值,音乐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议题。

供稿:李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