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数据时代下,人文学科的发展与数字化、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呈现出越来越紧密的联系,相关的研究也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数字人文与音乐文献研究”因此成为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22届年会的一项重要议题。在11月28日第二会场四个单元的会议中,20余位学者围绕传统音乐研究的数字人文建设展开了深入讨论。

第六单元
本单元聚焦于影音、乐谱文献的研究,围绕音乐影像志的视角构建、毕摩经书与“劳弗”录音文本的相关问题展开。会议由上海音乐学院张玄主持,刘桂腾评议。

|
第六单元发言人与评议人合影 |
上海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王心如《音乐影像志的影响书写中“强介入”田野方式的效果及影响反思——以杭州余杭竹笛制作技艺调查为个案》,从余杭地区的地理地貌及竹笛发展历程入手,梳理了竹笛制作的社会历史背景与流程,进而介绍了音乐影像志的录制历程,并加以反思。发言人认为直接阐明调研意图开展镜头记录的系列工作的“强介入”方式,带来了区别于传统田野调查工作的效果与收获,也影响着田野对象的思想和行为。上海音乐学院刘桂腾作为评议人,指出“强介入”一词的合理性与逻辑性有待商榷,论述过程中的语言组织与说理能力仍有较大提高空间。但不可否认,研究者的研究热情与反思精神值得称赞。
广西艺术学院吴宁华教授与学生林莘苑《音乐影像志双视角构建的实践与反思——以影片<土法造音人>为个案》,以影片《土法造音人》(研究者拍摄)为例,强调影片拍摄过程中融合着“自己拍”与“田野对象拍”两种拍摄方式下形成的第三种路径。既有“局内人”的视角深入其文化圈,又有“局外人” 的眼光进行宏观的把握和分析,实现了主位与客位的互融。评议人刘桂腾肯定了研究者的反思意识与探索精神,并围绕影像志中出现的“田野对象的思想在民族志书写中如何处理”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引发了与会者的思考。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毕乙鑫《历史·文本·声响——垤施尼苏彝人的毕摩音乐文化研究》,考察并阐释了垤施毕摩家族传承多代的音乐文化。发言人就毕摩保存的经书进行了深入的译谱与解析,展现了垤施毕摩至少可上溯至清代的声响样貌,进而在社会文化变迁与历史流变中分析了毕摩音乐面临的问题。评议人刘桂腾对这一研究成果表示赞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文献价值,也期待研究者未来不断深入,有进一步的成果问世。
上海音乐学院张玄《“劳弗特藏”上海戏曲蜡筒录音的锣鼓经与鼓套子研究》,基于对“劳弗特藏”《桑园会》《游龙戏凤》《牧羊圈》等蜡筒录音中锣鼓经、鼓套子的分析,讨论了京剧早期打击乐的特点,尤其在铙钹尚未进入武场“四大件”之前,锣鼓经的构成、音响特点和开唱锣鼓与唱腔的关系。因会议时长限制,研究者并未对“劳弗特藏”中显现的早期京剧打击乐特点及历史流变中打击乐变化的成因做更多探讨,但也为后学提供了更多探索的空间。评议人刘桂腾与上海音乐学院萧梅对张玄的研究高度评价,并期待她在今后的研究中针对“劳弗特藏”锣鼓经、鼓套子运用背后的成因做进一步探索。
第七单元
本单元发言人聚焦于图像与乐谱文献研究,在音乐图像学与文献学的交叉间对传统音乐进行解读。会议由沈阳音乐学院杨育新主持,武汉音乐学院孙晓辉评议。

|
第七单元发言人与评议人合影 |
中央音乐学院吴晓萍《工尺谱移调记谱与多调记谱之探析》,通过对传统琵琶谱、昆曲工尺谱、西安鼓乐俗字谱等曲谱资料中存在的移调记谱现象,以及河北音乐会、晋北笙管乐、智化寺京音乐等具体音乐形式中的多调记谱现象进行的深入讨论,为研究工尺谱的记谱特征提供了具体案例。评议人孙晓辉就这一研究进行了回应,从先秦出土文献中楚国依宫调进行分类的分类方式,到汉魏的相和歌、清商乐宫调体系,再到黄翔鹏、李玫、李宏峰等学者就《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中固定工尺谱体系向首调体系转换的研究,对这一庞大的知识体系加以梳理,并进一步对发言人的研究给予高度评价。
咸阳师范学院亓娟莉《唐“胡部”乐与唐墓乐舞图像》聚焦于西安出土的六幅开元、天宝年间的唐墓乐舞图,梳理其“三联式”“左右式”歌、乐、舞兼备的表演模式、胡部乐舞的绘制内容、乐队排列等特征,并与《太平广记》《国史补》等文献记载进行比对,认为唐墓乐舞图所绘乐舞原型应是唐代《凉州曲》或《霓裳羽衣曲》。评议人孙晓辉充分肯定了发言人的研究成果,并指出从文献研究到音乐制度研究再到音乐表演研究的跨越性,表现出研究视角与研究成果的创新。
沈阳音乐学院刘嵬《契丹—辽时期多民族音乐文化交流》,基于历史文献与出土音乐文物图像,以图文互证的方式对契丹—辽多民族音乐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进行研究,论述了在近代乐舞发展的过程中契丹与其他民族乐舞文化间的关系。孙晓辉认为该研究对契丹民族与女真、高丽、突厥、回鹘、波斯等多个民族与国家间的音乐交流梳理视角具有启发性,并进而提出了对于民族与国家称谓层级的细化问题。
沈阳音乐学院杨育新《辽代胡旋舞图像研究》,从音乐图像研究角度切入,对史料中的胡旋舞及形态展开研究,并对辽塔塔身装饰风格的形成、北塔束腰伎乐砖雕舞蹈造型及构图呈现、“旋转”在萨满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各方面进行了论证,并对胡旋舞的造型加以探究。孙晓辉表示该研究带有“声音景观”的倾向,音乐与物质资料深入联系,这种研究方式十分新颖,同时也对发言人的后续研究充满期待。
第八单元
数字人文概念是信息化的产物。如果说28日上午的会议是于文献资料中回望传统音乐的历史,那么下午第八、九两个单元的会议则是基于大数据与互联网发展背景下对传统音乐前景的展望。其中,理论转型与个案研究并举,数字技术与音乐形态并重。
第八单元共有五位学者发言,由铜陵学院杨娟主持,上海师范大学李亚评议。

|
第八单元发言人与评议人合影 |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啜泽宇《大众审美语境下四川曲艺新媒体生态研究》,从“大众文化审美语境下的四川曲艺”“四川曲艺新媒体生态生成的内在机制”“扬琴、清音:四川曲艺的新媒体生态实例”“四川曲艺的延续之思”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并结合列斐伏尔“空间三元辩证法”理论进行深层解读。评议人李亚赞赏啜泽宇选题的新颖与现实意义,并就新媒体时代传统音乐传播手段的变化对于音乐形态之间的关系加以讨论,期待发言人在今后研究中对其背后的成因进一步探究。
泉州师范学院王珊珊《基于新媒介下非遗南音传承人推广传播的反思与探索》,以泉州市级非遗传承人杜志阳为研究对象,结合田野调查资料,系统记录了传统南音乐器改良制作的过程,探究传承人背后的传承精神和创新思维,并对新媒体平台下的传播与受众研究对南音音乐的传播与传承方式加以思考。评议人充分肯定了王珊珊的田野工作及其课题的研究方法,并建议未来可在新媒体参与传统音乐传承方面做进一步思考。
临夏回民中学赵永山《互联网背景下的“花儿”保护与传承》,从互联网对“花儿” 的影响、互联网背景下的“花儿”特点方面展开讨论,认为以挖掘优秀传统为核心,以运用现代技术为手段,以弘扬民族文化为目标的“花儿”保护与传承模式,是互联网背景下“花儿”发展的前景。评议人李亚在对发言内容表示肯定的基础上,对互联网手段之于花儿音乐产生的利弊影响做了进一步讨论。
沈阳音乐学院马莉《新媒体视域下传统音乐的传播研究——以东北大鼓为例》,在对互联网平台传统音乐数据的梳理和对东北大鼓传播现状的介绍后,着力从推进新媒体影像构建、加强新媒体宣传与旅游产业结合、塑造和活化民族音乐文化IP、建立数字平台等方面阐述了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东北大鼓传播的可行途径。李亚就发言人提出的有关传统音乐传播路径的实用性建议高度评价,认为依托沈阳音乐学院的东北大鼓传播研究极具地方特色与院校特色,为传统音乐传播提供了思路。
铜陵学院杨娟《信息化视域下地方传统音乐资源的数字化发展研究》,从本地传统音乐资源传承与数字化生存与发展为出发点,力图探究地方音乐资源的数字化传承与发展路径,期望在当前大数据背景下,传统音乐的研究与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交叉发展,实现音乐学、文化传播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科学等多学科融合研究的突破。评议人李亚认为杨娟从社会学、传播学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很具有启发性,并对传统音乐地方性数字平台的建设提出了自己的构想。
第九单元
本单元发言主要围绕多媒体时代下传统音乐的多种传播方式进行。会议由济南大学范洪涛主持,广西艺术学院吴宁华评议。

|
第九单元发言人与评议人合影 |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郭婧萱《“努力被看见”:基于数字田野方法的快手“打工歌曲”研究》以“快手”多媒体平台为研究场域,聚焦新生代的音乐实践,采用网络田野考察的方法,探索打工歌曲在“快手”平台的呈现与传播状况。郭婧萱认为“快手”平台对边缘群体表达渠道的拓宽十分有限,依托于互联网平台的音乐传播不应仅局限于互联网,仍需以亲历者的身份贴近田野,以保证研究成果质量。
湖北文理学院杨昭君《新媒介时代的传统音乐传播与表达》,由疫情时代的艺术传播切入,从媒介的演进、传播的价值、传统音乐的传播三方面进行论述。认为新旧媒介由实到虚、虚实结合以及泛交互化、智能化的特点,为传统音乐的当代传承提供了更多途径与可能。面对新媒介时代带来的新现象,传统音乐传承与传播问题显然无法回避。
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董胜强《网络民族志研究视角的思考》,从网络音乐民族志在田野场域的特征、研究者参与田野的方式、田野与案头梳理的界限区分、田野中音乐事象的文化阐释、田野中的伦理道德与困境等依次展开,层层深入,阐释网络民族志背后的时代性。董胜强认为,只有将传统音乐民族志与网络音乐民族志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加透彻地解释现代生活中的音乐文化。评议人吴宁华认为董胜强对互联网发展下民族志书写范式的思考具有极高价值,这种理论的转型亦是对时代变化的回应。
中国广播艺术团交响乐团邓文汉《调的三种首调唱名——橄榄树、山丹丹、牧歌、舒曼梦幻曲、巴赫 G小调奏鸣曲及中古调式》从多首西方音乐作品的旋律以及中古调式出发,对题目中作品依据不同逻辑的首调唱名进行梳理,对传统乐学研究中“同均三宫”问题进行探讨。吴宁华认为这种借西方音乐作品对传统乐学理论进行论证的方式有待商榷,但对邓文汉的学术热情给予高度评价。
济南大学范洪涛《俗谣俚曲跨界传播形态及相关问题的思考——以<探清水河>为例》,从俗谣俚曲的两种传播形式,即馆藏生态系统与新时代跨界实时传播两个层面展开论述,认为新时代语境下俗谣俚曲的跨界将带来区别于传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并基于此构建属于自己的活语体系与讲述逻辑。吴宁华对该课题的研究成果表示肯定,但认为在当今瞬息万变的时代,这一专题性研究依然有着进一步深耕的空间。
在当日四个单元的讨论中,学者们围绕各自的研究领域提出了诸多真知灼见。流逝于历史中的音乐文化与未来音乐发展趋势仍在广大音乐学者与音乐从业者的目光所及之处等待探索。在后顾与前瞻中,在数据技术的发展中,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由白云尽、与春溪长。
供稿:单奕翔